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

《阿凡达》:成功跨越恐怖谷?(!)

身为一名技术盲,借题主这个问题斗胆聊一聊《阿凡达》的技术问题。举的例子仅限于我自己的观影经验,很有可能错得离谱。

话说关于机器人的理论里有一个著名的恐怖谷(The uncanny valley)假设,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关于这个假设,我仅有的这点知识来自维基百科,我也不知道有多少科学依据,不过看上去蛮有道理的。这个假设是说,对于那些模仿人类的机器人,“由于它们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但是,一旦“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哪怕她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

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1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洋娃娃不那么像真人时你会觉得它很可爱,但一旦它逼真到了某个程度,即使造型仍然可爱你也会觉得它阴森恐怖。

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2

(采自维基百科)

这一假设当然也适用于CG领域。不幸的是,CG创作者们朝着将人类角色向完美模拟真人这一目标冲击时,十有八九都掉进了恐怖谷里。最惨烈的一次大概是多年前的《最终幻想之灭绝光年》,坂口博信等主创呕心沥血试图把CG角色模拟真人的水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结果技术上当时肯定是上了新台阶,无奈效果上造出满银幕表情呆滞的僵尸,最后口碑和票房双双惨败。此外还有堪称恐怖谷假设活祭的罗伯特泽米基斯。自从开始捣鼓动作捕捉技术开始,这位曾经拍出过《回到未来》、《阿甘正传》的牛导就一下子像被他的《贝奥武夫》里那些木头人附体了一样,完全失去了灵气。不过此公屡次坠谷却屡挫屡战,勇气可嘉。

所以迄今为止,很多时候CG作品塑造人物时,即使技术上能比较逼近真人,也会因为恐怖谷的关系人为地把逼真度降低。要么像Pixar那样把人物卡通化(Up里的人物脑袋和身子一样大),要么像一些日本CG那样只捕捉动作,不捕捉表情。比如《最终幻想之灭绝光年》同父异母的弟弟《圣子降临》,人物体态、背景材质尽可能求真,而对人物脸部的处理则反其道而行,材质上像塑胶,呈现的表情基本也是传统动漫人物该有的那些贴着动漫标签的表情。又或者像《苹果核战记》那样,人物动作基本上用动作捕捉完成,几可乱真,而人脸基本就是简笔画。

当然,禁区就是等着人来跨越的。逼近恐怖谷的努力一直没有被放弃。传说卡梅隆终于下决心开拍《阿凡达》是因为《魔戒》中Gollum这个CG角色的成功让他看到CG人物跨越恐怖谷的可能性。不过我觉得Gollum这个角色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人为地躲开恐怖谷的。首先是这个角色被设定为一个非人非鬼的怪物,这是从观众心理上取消了把Gollum作为人来看待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其次,CG模拟真人时除了模拟皮肤的质感外,最困难的还是表情的模拟(上述那些炮灰在质感的模拟上其实还算凑合,真正让人反感的是僵硬的表情),而在这一点上,Gollum突破不大,因为根据角色设定的要求,Gollum的表情都是夸张或极端的。观众对CG角色表情的反感,是因为他们对自身(真实人类)脸上那些细腻的肌肉运动的无比熟悉。而夸张的表情是扭曲的非常态,这比平淡的常态表情更能在观众挑剔的检视前蒙混过关。

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3

在我看来,2005年横空出世的《金刚》才是CG角色逼近恐怖谷的有效尝试。你一定会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Kong更不是“人”啊。其实不矛盾,因为Gollum虽然是人,却被当作怪物来塑造,而Kong虽然是怪物,却被塑造成人。Kong的塑造虽然绕开了模拟人类皮肤这一难题,但前面说了,跨越恐怖谷最难的是对表情神态的模拟,而Kong的表情神态,尤其是那双水汪汪会说话的大眼睛,端的是惹人心碎啊。

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4

去年(本文写于2010年初),又一部试图挑战恐怖谷的CG神作——《本杰明巴顿奇事》诞生。看拍摄花絮之前很难想象老Benjamin出现的场面几乎全是由CG脑袋(捕捉皮特表情)和真人替身的身体拼接而成的。静态来看,这些半真半假人绝对可以乱真;而动态来看,片子对表情的处理,其实还是有点取巧的。表情捕捉中最难克服的呆板、迟滞问题,很巧妙地被角色的设定化解了。因为Benjamin年轻时本来就是一个表情和行动有点呆板、迟滞的老头(这么说真有点别扭),所以即使技术上仍然不能避免CG表情呆滞的问题,它也被角色本身的呆滞巧妙地掩盖了,我在看这部片子时丝毫没有觉得老年Benjamin那一段有什么别扭的地方,反而觉得老人家就得是这么呆呆的。这跟对Gollum的处理在思路上一致,在方法上正好相反。不过这样的评价对《本》是太苛刻了,毕竟老年Benjamin比当年的Gollum进步了太多。

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5

然后,终于是我们的神作登场了。看《阿凡达》时,我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会觉得,片子里在动态CG方面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对纳威人神态表情的完美表现(听说卡梅隆特别发明了一套“表情捕捉系统”,通过一些微型摄影机拍摄演员表情并数码化,才达到如今这种近乎完美的效果)。其神态表情之自然可信,让我完全忘记眼前展现喜怒哀乐诸般神态的竟然是CG人物。

这么说吧,看着它们时我的错觉就是:这是化了妆的真人在表演!

等一下,这不是很奇怪吗?CG拟人技术进步了这么多年,最后的结果居然就是达到化了妆的真人表演的效果?如果这就是最终目的,那何苦花这么大心思绕个大圈呢?直接找些演员涂成蓝颜色来演,不就成了吗?CG难道只是一种走火入魔的、自虐的行为艺术吗?

当然不是。CG的伟大之处,仍然是创造真实摄影无法达成的影像,或者说是创造真实摄影无法低成本地达成的影像。别看CG烧钱,其实要达到同样的效果,CG比实景拍摄可省钱多了。比如拍历史题材吧,我们的做法是搭一座影视城,而以《本杰明巴顿奇事》为例,在很多场景里其实都只有跟人物接触的小范围景物是实景,而其余背景都是以CG绘制,那些景完全可以搭出来,但导演偏用CG做,他可不是有钱没处花。更极端的像《阿凡达》这样的题材,潘多拉星球的大自然完全是CG虚拟,如果要用实景拍摄,那即便倾国家之力也造不出一个“潘多拉影视城”。

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6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与人物接触的环境背景是全是CG场景,如果用真蓝人拍摄,必然遇到真人与CG接触部(点、面)的衔接问题。一边是真,一边是假,两者相互接触并互动,尤其是一起做一些不规则的运动时,两者之间是非常难协调的,这时既要模拟两种物理材质之间真实接触的反应(比如拿真实的手指戳CG脸,脸上的皮肤和肌肉应该怎么反应),又要严丝合缝地协调两者的运动轨迹。在我看来,这又是一个CG技术的老大难问题,目前看来很难做到完美的效果,这类场景中似乎都会看到真人角色发生类似停格动画式的不自然运动——比如《蜘蛛侠2》里章鱼博士用CG爪子劫持姨妈的场景。真实和虚拟的衔接,可能到了《本杰明》这里是一个重大突破,CG头部和真人身体之间的衔接很多时候是它的制作手法被点破之后才能辨识出来些许不自然来。但毕竟《本杰明》也没有能力更进一步,比如老年Benjamin较少有相对于镜头的全身大范围运动。

既然CG和真人互动很难做到完美,那么这种情况下把人物也变成CG,其实也是一种能省时省力地绕过难题的好方法了。人物和背景的隔阂不见了,互动就相对简单了太多。如果用真蓝人拍摄,我们哪能看到那么自然的驯马驭龙镜头(想想《黄金罗盘》里的骑熊场面吧)?

既然《阿凡达》非用CG人物不可,而且又把CG人物的表情表现提升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境地,那么它有没有成功跨越恐怖谷呢?我觉得它已经穿过谷底,正在往完美模拟那一侧的岩壁上向上攀爬,但要说它已经完全跨越却也不尽然。因为我们又回到了CG人物模拟的另外那一面——皮肤材质。

我觉得对材质的模拟很大程度上是越简单的材质越难模拟。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加工的问题,物体可供分辨的特征越明显,我们加工辨认这个物体所需存储在脑子里的表象反而越模糊,而特征越不明显的物体,存储在脑子里的表象就需要足够细致才能辨认。比如你被一个刀疤脸抢了,你很容易就能指认他,而如果你被一个大众脸抢了,就得想象他的眼睛、眉毛、鼻子是怎样,才能从辨认出来。我猜想这是不是就是《本杰明巴顿奇事》中Benjamin变成孩子之后没有再使用CG制作头部的原因。老人布满褶皱的皮肤就是一个特征明显的物体,观众对于“老人脸”这类物体的认知习惯是——不需要形成细致的表象,只需辨识褶皱等明显特征,而对其他细节关注度不高,这就给CG材质的模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对于年轻人那光滑紧绷的皮肤,观众的认知习惯是对它的细节要求很高,皮肤细小的色泽变化等都在观众的注意范围之内。CG在展现这类材质时,可想而知难度陡增。我在看《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最后段落时完全不能入戏,主要原因就是少年和幼儿Benjamin不再用CG制作,导致影片在本该最煽情的高潮处神韵尽失。

在这个难题上,《阿凡达》其实是巧妙地避开了——纳威人跟金刚一样,毕竟不是“人”啊。虽然卡梅隆夸下海口说,这些CG人物跟真实人物站在一起观众也分辨不出真假,但我想,如果CG制作的不是纳威人而是地球人,那分辨真假还是不难的。虽然在很多特写画面中,纳威人的皮肤质感还是制作地很完美,皮肤的纹理、斑点栩栩如真,但是在某些镜头中,还是不可避免地有些“塑胶感”。我相信如果CG人物是地球人的话,这种感觉会更明显。《阿凡达》的聪明之处是让观众有了一个纳威人是“外星人”的预设,于是弱点也就不怎么是弱点了。

有哪些很好地运用了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视作品?插图7

不管怎样,我觉得《阿凡达》仍然是迄今为止我看过唯一一部几乎跨越恐怖谷的CG作品,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这并不是我心目中《阿凡达》成为神作的理由。这个理由就在另一个帖子里再聊吧。

文:疯狂钻石 @魏知超

我的另一个《阿凡达》帖子:《阿凡达》:硬科幻、灵魂归宿与“硬奇幻”的诞生

p.s. 关于恐怖谷的更多讨论,也可以参考我的书 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 (豆瓣) 中的“Death 逃避死亡的N种办法”一章。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魏知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有哪些影视作品的主角在选角阶段被广为诟病,而后精湛出演成功逆袭?
最恐怖的电影是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