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伦敦时装周一直充当着巴黎、米兰和纽约三个时装周的人才孵化器。这个得益于英国的时装教育和广告创意产业。
巴黎时装周的核心地位无须赘述,因为历史最悠久(悠久这个词有点夸张,狭义的现代时装的发端也不过百余年前),并且一开始以高级定制时装周形态出现,世界上独此一个,历史上高级定制经济形势不景气催生了成衣产业,随后成衣时装周也分别在米兰、伦敦和纽约等地落地生根,不过成衣设计对高级定制还留有一定的依赖,所以作为唯一一个保存着高级定制时装周盛事的巴黎也就成了万佛朝宗的圣地。
米兰时装周的商业化是已知的,意大利本土的品牌多是起源于家族产业,尤以皮具鞋类品牌为主。纽约则是出于大力发掘和推广美国自己的设计师和品牌而创立了纽约时装周(其实每个时装周都是这个初衷),推广美式生活样本形态。
再说伦敦,如果说伦敦时装周是其他三个时装周的孵化器,那么因为盛产时装怪才而闻名于世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女装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成是孵化器的孵化器。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等人从这里走出,时至今日,声名鼎盛的年轻辈如Gareth Pugh、Mary Katrantzou等等也是中央圣马丁的校友。比较费解的是,一直以来,这些羽翼渐丰的设计师多数出逃伦敦,例如当初的John Galliano就在毕业之后直接去巴黎寻找机会。这倒不是因为伦敦时装周的整体影响力不佳,而是在于伦敦时装周在平台搭建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英国也有不少经年的品牌,BURBERRY、DAKS、AQUASCUTUM都有积累,但是多数英国老牌十分保守,对他们信仰的“英式”紧紧不放,思路放不开,中央圣马丁完全开放式的时装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和这些品牌格格不入,倘若不能自主创业,这些踌躇满志的毕业生只能去巴黎和米兰寻找机会了。所以,英国这个地方蛮特别的,保守和先锋并存。
如今的伦敦时装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人才外流的大形势下,开始在四大时装周范围内猛刷存在感,在时间档期上,就算在每一季纽约和米兰两个时装周之间夹缝生存(通常自纽约结束到米兰开幕,中间间隔五六天),在很多媒体和买手直接从纽约跳过伦敦直奔米兰的时候,伦敦时装周不得不动员国民大牌BURBERRY回娘家办发布会。结果是,BURBERRY先后把女装发布会和男装发布会都从米兰撤回伦敦,一部分媒体和买家也不得不松动,顺道拜访伦敦时装周。另外,伦敦时装周也积极地寻找转型的出路,以往一心沉醉于给毕业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现在它也不得不积极向外拉拢媒体。从最近两年伦敦新辟的男装周London Collection: Men及其表现来看,伦敦时装周已经十分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和资源笼络。今天的伦敦时装周日程表上所列出的品牌名录已经让很大一部分媒体和买家无法忽视,TOM FORD和PAUL SMITH都在名单上,另外,意大利品牌MOSCHINO也被新官上任的创意总监Jeremy Scott(英国人)从米兰拉去伦敦做发布会了。
再补充一点,伦敦时装周在上世纪后半叶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有分量的,最著名的事件是,包含Dries Van Noten和Ann Demeulemeester在内的“安特卫普六君子”便是于80年代在伦敦时装周上一炮走红的。1986年,Walter Van Beirendonck、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Dirk Van Saene、Dirk Bikkembergs、Marina Yee一行六人组团在伦敦发布他们的作品,被媒体称作“安特卫普六君子”。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林士尧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