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来自 Bloomberg Businessweek
我常用来找吃的应用「饭本」,从上个版本开始增加了社会化标签这个功能。各种标签里,有一个是「等位预警」标签。我挺没耐心的,找地儿吃饭的时候如果看到这个标签,通常就不敢去那家餐厅吃饭了。坏就坏在,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等位预警」标签,经常又跟「新开餐馆」、「热门餐馆」等吸引人的标签摆在一起…让人纠结无比。
等位和排队可能不是一回事
啊跑题了,我本来是想说排队的来着。我觉得等位和排队,其实不完全是同一件事。举两个例子吧:
{场景一} 在某家现在相当红火的茶(cuì)楼(yuán)试图领一个位置,到的时候大约下午 1:00 ,被告知现在要领号的话,可能到三点收市的时候就吃不上了。
{场景二} 路过文艺青年聚集地一家知名馒(tīan)头(huì)店,看见门口站着等的人,多到挡住旁边好几家店门口,正好闲来无事,也兴致勃勃地站在队尾围观。
场景一就是「等位」,场景二则是「排队」。区别是什么?(不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站着啦…而是)大多数时候,等位是确定的,排队则不是。
自从有了海底捞这种提供修指甲服务的餐饮企业,以及越来越多餐馆(多数开在商场里)愿意提供你拿着号逛街、到你了给你打电话服务,一部分排队的痛苦被转化成了等位——这种等位叫号法,不过是某种更加短期的订位产品嘛。可是,绝大部分餐馆不开在商场,如果不能订座,你除了坐到餐厅里之外,别无可去(尤其是大冬天,在外面排着怪冷的)。所以排队、而不是等位,依然是我们最经常遇到的场景。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排队最重要的特征,是排队的人有精神付出。等位付出了时间,却不一定有精神付出。
在纽约 The Cronut™ 外排队买 cronut 的人群,cronut 是 donut 和 croissant 的混合体,去年开始风靡美利坚(摘自 Gothamist)
图片来自: CBS
首先,排队吃饭的结果不是 100% 确定的。最差的情况,排了半天什么都没得到或者自己心仪的菜已经卖光,美剧 “Two Broke Grils” 里就有那么一集,Max 和 Caroline 由于在最后关头被身后一对狡猾的夫妇插队,硬是没有排上吃 Cronut 。排不上有两个后果,再也不去了或者还要再来——依我观察,再也不去的可能性极少,通常是最近再也不去了,过一段再来排过…
第二,排队让我们不自觉地不停掂量排队的性价比,「我排了这么久,食物一定要好吃啊!」。排得越久,排队时间在性价比里的占比就越高,这时候餐厅的出品最好靠谱:排一个钟头我还可能给你打两星,排一个半钟头我就给你零星…
第三,对于那些不主动维护一条队或者开设数条队的餐馆,就更是把客人弄得精神紧张,不是生怕自己排的队不如旁边的队好,就是时刻提防着别人到底有没有趁机插队。至于路人那些狐疑的眼神,就更不用说了。
误差 36% 的等待
既然排队造成这么大精神,为什么还要排队啊?真有什么美味非吃不可的吗?
在西安排队腊牛肉的人群,新闻标题是「没有排队买过腊牛肉的西安娃人生不完整 」…(摘自:西部网新闻图片)
如果你参与过几次这种排队,肯定会发现,那些排长龙排到打蛇饼的店,大多是 SKU 品类非常少、价格通常还不高的店(简单经济学原理,如果很贵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排队?)。但是价格低显然不能完全解释大家为什么乐于排队。记得有一次,我在上海南京西路的王家沙排过一次队购买青团,当时大概上午 9 点吧实际不算早了,但由于青团都是事先包装好的,我大概也就排了 15 分钟就买到了。期间,排我前面的奶奶跟我说「这里的青团老好吃了」,身后一名大叔风尘仆仆跑到我后面时问「这是专卖青团的队吗?」——我当时就觉得,嗯看来是真好吃啊我排着一定没错了。
王家沙出售的青团(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
那颗青团,可能比我想象中的好吃度少了 36% 吧… (੭ु≧▽≦)੭ु
36% 是一个统计研究出来的数字,是我们平均预想的等待时间和实际等待时间之差。换句话说,我们经常高估需要等待的时间。有很多因子可能造成这个误差,经验,基于等待人数的误判,对自己耐心的误判等等。(M.I.T. 有位 Richard Larson 教授是全球公认的排队心理解剖专家,有兴趣的可以找找他关于你自己怎么看待排队是怎么影响你的相关研究。)
当时在王家沙,我没想到前面还有大概 20 人、并且 90% 是中老年人的队伍,能移动得这么快。但事实证明,这种一条龙、类似快餐的排队非常奏效。大家目标一致并且可挑选余地不多(只有三种),队伍移动及其迅速。
你不是一个人在等
但是,后来我买到了青团开始吃,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吃。准确来说,是吃到嘴里的时候,没有我站在队里等的时候觉得好吃。怎么说呢,可能就是因为等得不够久(其实人都是很贱的…)。当我做好所有准备为青团而战时,幸福来得太快,反而觉得不幸福了…
也许这些幸福感幻觉出不出现,不取决于食物味道如何,而取决于你周围有没有人。那些常年被排队的店,绝大部分是历经时间证明能长期维持稳定出品的店,食物通常不会差到哪里去(你不喜欢吃是可能的,但不代表人家品质不过硬)。
北京五道口的枣糕王,它的火爆甚至成为这一带的传奇,媒体关于它的创业故事报道非常多。(图片来自:网易财经)
排在队里,跟吃在嘴里是两种过程。即使你一个人去排队,你和队里的其他人也成了「天然同盟」。排队的人越多,我觉得我的选择越正确(不管怎样,有那么多人已经愿意为它付出时间和精神,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连排队买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看见很多人排队也去排排看… )。此外,和你一起排队的人也少有不称赞食物的。有点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排队者的精神已经被他自己的选择「劫持」,买到的东西只能好吃,必须的(请用东北口音念出来)。他们当然也影响了你。
还有一种情况能在不用等待的情况下让你感到幸福,那就是当你偶然路过一家常年要排队的店,突然发现这时候一个人都没有!假如不是因为店每况愈下,你就赚到了,小人得志的幸福感爆棚,速买三个刚出炉呛面馒头吃下!(其实这个幸福感也是那些常年排队的人带给你的,只是此时此刻,他们不在而已。)
偶然发现,豆瓣上有人做起了前面提到的那家呛面馒头店的代购生意。直觉觉得这生意可能不好做。不是因为馒头会凉,而是缺少了排队这个环节,鼓楼呛面馒头可能吃起来就没那么甜了。这是一种奇妙的味觉差。
你会排队吗?你排过最长的队是什么?欢迎回复,我们来看看是不是人排得越多越好吃?
(1)你所在的城市
(2)你排队的店店名
(3)你排队要买的食物
(4)你排了多久
(5)你买到之后,觉得好吃吗(好/不好/一般)
L.I.F.E.G.O.E.S.O.N. 排不排队都好,祝你这周好胃口~
=== 关于「吃很重要」===
微信号:wehavetoeat / 吃很重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回复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ylvieluk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