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不吐槽你说“知道个数就能逐一分析验证”了

你来解释解释怎么用“排列组合”算有多少化合物?

饱和烷烃,就CH两种元素

CH4,一种结构
C2H6,一种结构
C3H8,一种结构
C4H10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

C5H12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1

C6H14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2

C7H16,开始出现对映异构体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3

这货的增长模式是这样的(不考虑对映异构体是节点度<4的无根树),估算公式似乎是2^{3+1.3n}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5

C10H22的异构体数量是75,好像增长的也不是那么快是吧,都用了30多个原子了
————————————————–
我们来加一个不饱和度,再加个氧
C2H4O (“排列组合”可是不会排出来互变异构体这个概念的)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6

加个C
C3H6O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7

这才只用了10个原子

请楼主用“排列组合”告诉我一下C_{20}H_{40}O_5有多少种异构体?至少数学家们说,他们不行
假设你写了个程序(Σ( ° △ °|||)︴我试过,把我自己写晕了),把它算出来了

搞无机的人告诉你他们做了一种Li_{0.835}FePO_4 ︿( ̄︶ ̄)︿就是锂电池里用的东西,带小数点的排列组合试试?

恩,我们算你都排列组合出来了(实际上已经几乎是无限多种了)

搞纳米的人又告诉你,都是同一种化学式,颗粒大小是10nm,15nm,18nm,25nm,100nm,1μm,1mm性质都不一样,截面在不同角度上的也都不一样,再来给我排列组合一个?(实际上已经几乎又是无限多种了)

搞高分子的人又来告诉你了,连重复单元都一样,聚合度2,5,10,100,1000,1000000都不一样,不但这样会不一样,把他们按不同比例混起来,聚合度490:500:510是1:2:1还是1:10:1还是1:10000:1又还是不一样(形容它的值叫PDI),直接关系到这是一团浆糊、结实的塑料袋、还是防弹背心的时候,再排列组合一个试试?(实际上几乎是高阶的无限多种了)
————————————————–
恩,假设你又排列组合出来了,不管怎么样,C15H32都用了将近50个原子了,才4347种,也不是天文数字嘛

But,“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联。传统的化学常常都是关于两种物质接触、变化,即化学反应,又或者是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So,咱们把C15H32放一边,看看只有75种的C10H22,theoretically,各种C10H22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这样(这个过程叫重整):

化学是否有终结的那一天?会是当元素完全被发现的时候吗?插图10

那么这样的反应theoretically在合适的条件下两个方向都能进行,于是仅仅对于C10H22有多少反应呢?

5550个

————————————————–
是不是也不是个什么复杂的数字,给一个概念是呢,一般来说,一个北大化院做有机合成的研究生5年时间,真正确定了结果的,大概也就是2000~4000个反应(什么高通量筛选不算)。你这一辈子,也不过只有30000天左右。
————————————————–
恩,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搬砖工呢~~
接着来

我们组最近刚做出来的分子的化学式是:C_{35}H_{56}O_9Si
鬼知道有多少个异构体,我们把重原子加起来,相当于45个重原子,用饱和烷烃C45H92感受一下(实际上鬼知道这货的异构体数量要比C45H92多多少),总够有多少呢?总够有8,227,162,372,221,203个异构体(递推公式)

题主”逐一分析验证”是吧,假设我们一分钟内能做一个化合物,确定化合物结构,了解他的所有性质,动用全球10万砖工就研究这一个分子式,那么我们需要156528年才能以超神的一分钟一个的速度了解【由一张元素周期表上仅仅用了两个格子,其中一个是元素周期表上最简单的元素,只选择了这两种元素所能组成的最简单的一种物质,并且确定这两种元素在分子中的数量】的化合物的性质。
————————————————–
15万年没日没夜一分钟也不停歇的日子终于过去了,搬砖工们终于可以找老板们答辩了,老板一拍桌子说:你还TM的没研究相互转化呢?
————————————————–

化学真是前景光明啊~~

————————————————–

Update: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之前写的无聊的东西改了一下贴过来的(-_-)
如同评论中王钢蛋所说,这题目没有回答的必要,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

Update 2:
关于无限性和有限性的问题:
化合物的种类当然是有限的,把这类质疑推导极限,整个宇宙好像才10^80粒子,空间是量子化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动量角动量都是量子化的,粒子的状态总是有限的,这样思考有意义吗?

答案里关于非整比化合物、纳米尺寸、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和PDI的解释,虽然他们也是有限的,非正比化合物至少要按照整数个原子改变,而且要改变一定的量才能出现质的变化;纳米粒子至少扒掉一层才能算个新的,分子量分布也总得论“个”来变化,同样的,这样的有限性有意义吗?这说明了化学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重复单元(分子、单体)的问题,没有了重复和结构基元,用遍历的方法研究化学,就像用电脑生成一堆随机数变成文章,期待模拟猴子打出莎士比亚全集一样蠢。

update3:
关于计算化学的发展和取代实验的问题:

你真的要模拟实验,甚至取代实验,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精度,否则大部分实验还是要做,量化只能进行解释,或者提供一些不太靠谱的prediction(更多的是direction)

“达到足够高的精度”要什么代价呢?现在的高精度能量算法(比如G2,精确到1kCal/mol)的计算成本是惊人的,我们学校的资源也就够给一个10个重原子的体系做G2,1kCal/mol意味着什么,能量上两个状态相差 0.6kCal/mol (这个数是RT = 8.314 J/mol*k * 298k)就意味着选择性比例是1:1 还是 e:1( 2.7:1),相差1.2kCal就是1:1和7:1,7:1的选择性已经可以发不错的paper,在这个精度上,10个原子,当今计算化学发展了近百年,比我们搞实验的人做的还慢。

抛开现实,假设我们能够给几十个到100个重原子的天然产物(药物)算G2,你的溶剂化效应怎么办?到现在液体结构在实验和计算上都是难题,但是搞实验的早就知道,换一种性质极其相近的溶剂,可以导致反应、不反应的区别,可以导致选择性是1:1还是99:1,甚至选择性的翻转。难道你在分子周围放上100个溶剂分子做G2?(当然现在有一些近似可以解决,比如去年刚发的诺贝尔奖)

我就算你能做出来(这已经几百个重原子了,我现在已经不能想象它需要多长时间算出来了),但是你还是只算了一个结构的最稳定状态,是个“凝固”了的状态,实际上是怎样的呢?统计平均。你看到的化学反应都是统计平均的结果,所以不仅仅需要optimization,还需要mechanics(MM/QM),解决生物中的一些生化和化生问题的时候尤为重要,为了让它动起来,统计平均的分布上,你取多少点来算?每个能量高度在势能面上对应多少结构?这个点取得越多越精确,又变成一个几乎无限的工作了。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没有之前重要),即便进行了遍历,目前也难以真正评价那些反应是你想要的反应,并付诸应用。我们经常发现,5mg量级、5g量级、和5kg量级,最终到工业生产几百吨量级,反应都是一样的,最优条件根本不一样,用量化来计算扩散传质传热流体问题?那就真是做梦了,当然现在有一些经验、半经验的算法,但是也都不靠谱。

所以只用量化计算,你没有一个可靠地筛选标准,没有打分函数也是没有用处的,就像你可以用电脑生成音乐,但是电脑不知道哪首音乐是美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元鹤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现代数学跟进制有关系吗?如果换一种进制,那所有的定理是否会改变?
不断扔骰子,扔到总和大于22的时候喊停,问这个时候总和最可能是多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