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与专业有关的邀约都应该感谢,因为每一题都是一次学渣复习的机会。这题不太属于药物化学,标签我修改成药剂学了。
靶向制剂的分类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为了答题方便,我们按照靶向的原动力来分,将它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
一、漂洋过海来看你。
被动靶向的原理是把药物与专门的载体结合,利用药物载体的自身特性,使药物进入体内后被机体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功能。例如脂质体、微球与微囊和纳米粒。
以脂质体为例,它是一种人工生物膜,见下图(百度图片,图侵删),和生物的细胞膜一样,磷脂双分子膜具有亲水和亲油的双性,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则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像个迷人的小星球一般。亲水性的药物被包在脂质体核心,亲脂性药物则在夹在分子层中。脂质体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以被体内霸道的环卫工大妈「巨噬细胞」当做外来异物吞噬,直接运到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组织器官中,譬如说肝、脾、肺、骨髓等地方。(其实要细致讲起来,这个机理也没这么简单,脂质体在淋巴、血液中滞留的时间也更久,更难被代谢掉。又比如肿瘤中因为含有比正常细胞更多的磷酸酶、酰酶,所以脂质体也更容易在其中释放药物……)
此外,微囊、微球、纳米粒这些种类的被动靶向制剂就不一一赘言了,他们大多都是药物与载体结合后,顺着血流去流浪,在走不了的地方安定下来,集中释药。譬如小于7μm的微球通常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而大于7~10μm的微球则通常被肺内最小的毛细血管床滤过截留,被巨噬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泡内。
二、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被动靶向这些技术在我读本科时听起来都觉得很牛逼哄哄,但其实它们并没有对靶器官的识别能力,只是大致的定位,还远远不够,所以接下来我们简单的说下主动靶向制剂。
1.载体药物的整容逆袭。这种主动靶向制剂同样是把药物与载体结合,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对结合后的复合物加以修饰,使之成为具有定位能力的「导弹」,指哪儿打哪儿。
好比前面提到的脂质体,在修饰后,可以成为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糖基修饰脂质体……它们要么是改造后变成不容易被身体清除的「特异体质」,或者是带上了能够结合特定细胞上某些受体的特定抗体,又或者是带上呗不同组织细胞所特定摄取的特殊修饰结构。总之,一些精妙的改变发生了以后,混乱的体内世界变得有了规律,命中注定的相遇被写入药物载体上,主导着这一切。同样的,纳米乳、微球也可以实现修饰后的主动靶向运输。
2.前体药物的木马计。把药物加工成不具有生理活性的前体药物,然后让它在特定的部位内代谢,成为活性药物发挥作用。譬如脑靶向的前体药物能高效的穿越大脑前的「叹息之墙」(血脑屏障),进去后再上演「木马计」。有的药物只能在大肠的某些细菌作用下降解,从而在局部保持高浓度。
3.比逼格更逼格的大分子复合物。越搞越大的大分子复合物,仅对肿瘤血管有良好的渗透性,所以大多用于肿瘤药物的研究。
三、请把我当成人类来治疗好吗。
1.磁性靶向制剂。磁性材料再磁场引导下,定位于特定靶器官。药剂学真是令人脑洞大开。
2.栓塞靶向制剂。直接通过导管插入药物,阻断靶区供血。如此简单粗暴的方法。
3.热敏靶向制剂。通过外部热源对靶区进行加热,使靶区的温度稍高于周围未加热区,实现药物在靶区释放。医生:「请问您要几成熟?」,病人:⊙﹏⊙‖∣。
4.pH敏感的靶向制剂。肿瘤间质液的pH值比正常组织低(这和你吃酸性食物没有半毛钱关系),结肠的pH值高,都可以成为该类药物说爆就爆的原因。
大致就是这样喇。
你们点不点赞我不介意,但是如果隔天又看到日报上有这题,而且刊载的答案再一次提到我却不是我的话,身为小网红的我一定会傲娇的恨你们一辈子的。就这样!关机上床!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骆泽慕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有些时候可以感觉到一些皮下的部位有跳动感?
有哪些看起来奇怪并能买到的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