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临床医学专业,因为个人原因,在某TOP 10 医院放射科轮转过长达一年时间,从完全的门外汉到能够基本完成放射科日常影像诊断工作,也对这种认知转变的过程有所理解。很遗憾,“没什么技术含量,全靠仪器。ct片子拍出来仪器就已经诊断出病情,医生只是根据片子的诊断结果给病人解释”,这个结论不是完全成立。医学确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但科技手段只是辅助手段,医学最终还是一门“人”的科学,对患者如是,对医生也亦然。
围绕影像片子的医疗工作涉及放射科诊断医生和临床相关科室医生两类人群。
先说放射科诊断医生的工作。
简单地说,放射科的工作由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患者在放射科拍摄影像片(X线片、CT、MRI等),这一过程是由放射科技师操作各类机器完成,包括参数设定、扫描、图像处理等,有点类似摄影师拍照,只不过操作的机器更巨大。之后,图片会通过专门的电子系统传输到诊断医生的电脑上,大部分时候,诊断医生在医用竖屏显示器上调阅影像图片,逐幅观察图片(一般普通、常规情况,一名患者的图片在80幅-320幅之间,如果是本院多次就诊患者,还需要调阅既往影像图片,作出对比,图片量倍增),寻找发现问题;然后按照要求进行描述,哪些结构正常,哪些结构异常,如何异常;之后结合检查申请单上的临床症状(有时临床科室没有提供)作出“影像诊断”,通俗的说,就是考虑可能是什么疾病,或者倾向什么疾病。对于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经常能够确定地下结论,就是什么疾病,这份自信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工作中沉淀出来。所有的报告由初级医生完成后,必须由上级医师审核才能签发,如果遇到疑难杂症,还需要更高级的医师或多人讨论后签发。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患者认为的已经诊断出来的报告,其实并不是机器自己给出来的,是由影像诊断医生完成的,只是这部分工作是幕后的,没有被患者看到。就像一部电影,大多时候人们往往说演员如何出彩,但幕后大量工作人员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医学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异病同征,同病异征。拿最易理解的肿瘤来说,肿瘤生长的一个特点就是毫无规律,一千个患有相同肿瘤的患者,他们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都不会完全一致。这就需要诊断和鉴别诊断。影像诊断这一部分工作,目前还无法由机器完成,还是通过人的劳动完成的。而要完成这一工作,首先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正常的人体解剖结构及断层解剖结构(影像图片大多是断层图片),而且还要了解正常的人体变异(是的,即使正常的人体结构,很多人也有变异,不能误判是异常),之后要清楚地知道异常的组织结构,这就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所谓见多识广。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下的医学环境,影像诊断工作在整个医疗流程中的关键,虽然有时无法达到病理诊断这种“金标准”,但同样不可或缺。也正是基于此,在欧美国家,放射诊断医生的薪酬是各专业医生中比较顶尖的(当然,他们也具有更大的工作范畴和“权利”,比如参与制定化疗方案等),而在国内,放射科还是“辅助科室”。
再说临床科室医生的工作。
患者摄片后拿到影像片和影像诊断报告,去找医生。有两类医生,一类医生可能直接看报告,不看片子,有很多可能,有可能是他不够专业,“不太会看”(这也是设立放射诊断医生的目的之一,术业有专攻),有可能是他病人太多,没有时间。题主产生疑问,大多可能发生在这一环节,一个现实可能的原因是很多低年资的医生,影像诊断教育和水平还不够,无法直接阅片;还有一类医生,他可能只看片子,不看报告,非常自信,这大多是一些老教授或高年资医师,他们在本专业浸淫多年,资历经验丰富,对本专业的影响诊断手到擒来。
综上,目前的科技水平,仪器不可能自己诊断,所有的影像诊断工作都是有影像诊断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完成。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现在的医生还能不用任何机器就诊断病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