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预警]
@Calimero
首先,为了避免落入原本题主咨询师应该在的位置,容我将问题进行一般化地修改为:
长程咨询/治疗中,咨访双方如何与咨询/治疗中期出现的,由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不安全感、停滞感工作?
故此回答可视为基于咨询关系视角的长程咨询中期工作概述。
先来定义一下几个概念:
- 长程咨询/治疗
一般而言,长程咨询/治疗具有以下特征:
咨询目标为涉及人格、生活层面的长远目标,比如人格的成长,人际关系的普遍改善,生活状态的好转,重大精神创伤的修复等等。
咨询周期在半年以上,一般为两到三年。咨询有较为明显的初期-中期-后期/结束阶段过程。
- 咨询中期
咨询中期一般出现在长程咨询工作的半年到第一年之后,此时来访者已经从咨询工作中得到一些获益,具体表现为生活状态、情绪上的改善。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其人格相关的人际相处模式仍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并且随着咨询工作的进行得以逐渐暴露。各种“重复的主题”(咨询开始围绕一些看上去非常类似、甚至雷同的主题兜圈子)开始展露,咨询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僵局”。通常咨询进行至此会面临一个抉择:要么带着调节情绪的技巧和好转的生活状态结束咨询,要么开始通向更深层次的人格整合与成长。
- 动力学咨询/治疗
目前在国内,除了面向人格障碍个案的图式治疗和辨证行为治疗以外,基本所有的长程咨询都是在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及现代精神分析)框架下工作,加上本人的理论取向,补充下关于动力学咨询的说明。
这里引用一下Gabbard在其著作中的表格: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豆瓣)》P2)
- 动力学取向长程咨询的中期特点:
结合以上概念的理解,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具体的工作状态描述:
- 来访者在过去的咨询当中得到初步获益。
- 来访者的内在人格、思维以及人际相处模式开始成为工作的焦点。
- 这些模式开始在咨访关系中呈现(移情transference)。由于都是些困扰来访者的核心问题,故看起来咨询时常走向僵局。
- 咨询师将会不同程度地卷入到来访者的模式当中,体验身为来访者或者来访者身边人物的状态。同时激发起咨询师个人的情结(complex),产生大量的情感体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 僵局的打破通常意味着重大人格或者人际模式的变化,通常伴随着咨询进一步深入到内在人格结构核心。
- 重大核心问题的修通(work through)会带来人格层面的改变,给来访者的生活带来较为持久的积极影响。
- 咨询中期咨访关系的不安全感
接下来具体谈谈“由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不安全感、停滞感”这件事。
原题的描述是“对咨询师缺乏了解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这句描述背后的动机分析,大可参考其他回答,基本上被分析得七七八八了。故这里尝试讨论讨论下更为普遍的情形。
首先,咨访双方信息不对等是必然的。但信息不对等是否意味着地位不平等,是否意味着存在上下级关系,就见仁见智了。
信息不对等的根源在于心理咨询的设置、或者说服务业的设置:服务业的设置核心是“以当事人为中心”,故“节制、匿名、中立”这三个特征普遍存在于服务业当中。想象一下去一间餐馆吃饭,食客和厨师的关系通常不也是节制、匿名、中立么?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初心是什么?通常的情形是,来访者来到咨询师面前寻求帮助解决心理上的诸多苦恼,咨询师运用自己专业经验帮助来访者助人自助。这个过程里面,自然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
但节制、匿名、中立是否是咨询师的伦理守则?不是。
信息不对等不代表单方面信息屏蔽。咨询师不主动分享自身信息不代表不能表露自己。如同前面提到,长程咨询的中期工作重点就是通过理解发生在咨访关系中的事件对当事人的人格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理解。简而言之,和移情进行工作。同过去固执地认为“咨询师的情感应当排除在咨询工作之外”(早期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皆有这种倾向)不同,现代的心理咨询理论普遍强调咨询关系是二人关系,咨询中的二人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二人心理学与主体间模型)。故这里面必然存在咨询师的情感,且咨询师的个人情感反应常与来访者的面临的问题高度相关。因此,聚焦咨访关系互动的工作方式为现代心理咨询所提倡和重视。
现在回到讨论的开端,谈谈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不安全感。
- 来访者一侧
首先要承认一点:咨访关系作为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对于大多数来访者而言,都需要在咨询当中学习和感受这种特殊而新的关系模式。
学习新事物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用旧事物去理解新事物。在咨询当中,即用过去存在过的关系模式去理解咨访关系。故移情现象必然发生在咨访关系当中,且有其巨大的工作价值。
咨询师信息上的有限性容易引发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神秘感和理想化。这种理想化既容易引发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爱慕和崇拜,也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如同人们过去面对不熟悉的大自然,一方面将其拟神化进行神祗崇拜,另一方面对其充满敬畏。
这里面有两个基本假设和延伸出来的感受:
1、 咨询师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以至于来访者:
1.1、产生情感隔离,认为咨询师不可能理解来访者的痛苦
1.2、担心会被咨询师所控制而丧失自我
1.3、有羞愧感,觉得自己配不上咨询师,无法坦白自己内心的痛苦,担心被咨询师抛弃
1.4、对咨询师充满嫉妒(envy),想占有或者摧毁咨询师
2、 咨询师是个不够好甚至糟糕的咨询师,以至于来访者:
2.1、认为咨询师没有能力理解和帮助来访者
2.2、觉得咨询师不够坦诚,躲在咨询师的角色后面——认为其实咨询师也没有安全感
2.3、认为不掌握对方的弱点而把自己的痛苦拿出来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请
2.4、需要确认咨询师是否配得上自己
2.5、担心咨询师不能承受自己的痛苦,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毁掉整个治疗关系。
- 咨询师一侧:
“匿名、节制、中立”带来的神秘感同样容易引发咨询师对理想化职业形象的认同以及自我膨胀感,并对自我情感表露感到畏惧和担心。咨询师认同了来访者抛出的理想化形象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内心中理想化形象的依附,此时咨询师通过咨询关系满足了内心的权威或救世主形象。
此时,咨询师的对抗行为(拒绝情感表达、自我暴露等)确实有可能来自于个人情结的问题。比方说像前面提到的死死抱着权威的形象,哪怕咨询进入僵局也不放手。
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处于反权威的个人情结问题而急于暴露自己的情感和个人信息,拒绝呆在来访者期待咨询师停留的权威位置上,否认信息不对等带来双方位置的差异。
故咨询师在治疗中期表现出来的对于个人信息的坚守和暴露,实际上并不能代表咨询师是否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说明了咨询师的具体工作策略,必须建立在对个案以及咨询关系的理解之上,而没有死板的“正确操作”。
- 咨询中期的工作要点:
终于到了讨论实际操作的部分,如同前面所提,咨询关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移情/反移情的运用和处理。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移情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过程,当讨论咨询关系中的移情成分,尽管时常会讨论到与当下或者过去事件、人物、经历、体验之间的联系,但发生在咨访二人间的情感必然是真实的——哪怕来访者在以喜欢过去恋人的形象和方式喜欢着咨询师,哪怕这种喜欢随着咨询的进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这份情感也不应当被视为虚伪。学会理解和承受情感的复杂面与多种可能并存,是咨询工作中最为珍贵的收获之一。
下面依然分成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角度进行阐述。
- 来访者一侧:
- 来访者需要明白,面对咨询师出现的各种感受自有其意义,不应轻易摒弃和忽视。
- 倘若出现不安,则必然说明遇到了值得停下来探讨的主题
- 应当尽可能地鼓励自己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哪怕是让自己觉得可笑的、害羞的。留意自己在表达过程中的抵抗,和咨询师一同探讨这里面的抵抗有何意义。如来访者想要表达对咨询师保留个人信息的愤怒,但发现自己说不出口,此时可以跟咨询师探讨:“我对你有个感受,但我发现我很难说出来,我想知道为什么”。
- 关注自己表达前后的变化,有时候言语化表达出来的会和内心原本以为得相当不同。关注这里面的变化。
- 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控制在言语范围的表达,而非付诸行动。如向咨询师诉说对其的愤怒,而非动手扇耳光或者愤然离开咨询室。
- 咨询师一侧:
- 咨询师需要明白,面对来访者出现的各种感受自有其意义,不应轻易摒弃和忽视。
- 倘若出现不安,则必然说明遇到了值得停下来探讨的主题
- 应当尽可能的聆听和关注来访者的表达,同时关注自己内心感受的变化,关注任何僵局的迹象,询问自己“来访者的抵抗看起来像什么,我的内心感受如何,何以有这样的感受?”
- 留意自身感受、咨访关系和自身经历、个人情结间的关系,一方面与督导和分析师/治疗师讨论,另一方面询问自己“何以来访者的这个问题会激发起自己的个人情结?”
- 通过对移情/反移情的理解与自我工作,梳理出合适的咨询策略与干预措施。如做出共情性理解的表达,呈现来访者的心理、行为冲突,指出发生在咨询当中的困境,将当下的状态与过去固有的经验、模式进行连接类比,讨论双方关系的中的正负面情感,关注来访在表达和深入上的抵抗等等。
- 避免自己情感的付诸行动。
- 小结
长程咨询是一个迷人又折磨的过程,对于咨访双方都是如此。咨询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讨论“痛苦的意义”(或曰“症状的意义”)。在咨询的中期,来访者不再像早期那样总是为生活中的紧急事件或者自身的糟糕状态所困扰,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去面对自己身上存在已久的种种特质。理解和直面这些,有助于让来访者看到,其实有更多的选择以及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对于咨询师,则要清楚与来访者一同深入的过程也是深入自己的过程,期望咨询的持续发展多少意味着要去面对自身固有的问题,而咨询的实质是咨访二人的共同成长:咨询师都将会面对喀戎(Chiron)的问题*。
——————–
*注:喀戎被九头蛇毒液箭所伤的故事为C.G.荣格提出的“受伤-疗愈者”模型的神话背景。
- 参考资料:
-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豆瓣),作者:
Glen O.Gabbard(甘伯德),人民卫生出版社
-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豆瓣),作者:Nancy. Mcwilliams,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受伤-疗愈者:荣格学派的反移情工作模型介绍,作者:李孟潮
- Wounded healer-维基百科词条
(初稿于2014-12-25)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负面反移情,且“此时此地”的表露没有用,要怎么办?
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咨客对心理咨询师产生的爱慕都要归为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