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我试着来谈谈可能的原因。

一、对逝者的认同

我们知道,在有些场合,人是不能随便表现出开心的,最常见的是葬礼或重大事故发生的现场。据说好几个官员因为在重大事物现场露出笑容而遭到网友的大肆攻击。因为在这种场合表现出开心是对逝者的不尊重,难免会令人愤怒。那些发生了丧失事件的家庭成员,可能会长久的沉浸于负面情绪中。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每当TA们感到开心的同时,会有一种对不起丧失之人的罪恶之感,毕竟,逝者是痛苦的,亲人们通过沉浸于悲伤对逝者产生了认同。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鲁迅:《祝福》)

阿毛被狼叼走之后,祥林嫂再也没有露出过笑容。悲伤也许成为了祥林嫂的身份认同了,她要通过不断的沉浸于悲伤来赎罪(她觉得是自己不小心导致了孩子的死亡),后来她还去捐了门槛。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走出哀伤的人,也跟祥林嫂一样进入了病理性的抑郁。TA们往往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对逝者的死去有责任,或者为自己之前没有更好地与逝者相处而自责。于是TA们选择性的知觉那些负性事件,习惯性的沉浸于负面情感,压抑了快乐。

二、对抑郁的重要人物的认同

这个机制与对逝者的认同的机制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认同的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或幼时存在的人。比如,一个抑郁的母亲,整天愁眉苦脸的照料着孩子,在这样的母亲面前,孩子天然的快乐无法被共情的接纳。那么孩子逐渐地学会了沉浸于痛苦中,认同了这个抑郁的母亲。情绪的抑郁倒与母亲有了情感的联结,而开心则与母亲完全在不同的频道。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忠诚于母亲是自然的选择,哪怕是忠诚于一个不快乐的母亲。

或者,一个父亲,为了家庭总是忙碌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从小就被教育,父亲为了家庭而在辛苦的劳作,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便将来报答父亲。这些孩子在开心时,也会有罪恶之感。逐渐的,像父亲那样的利他主义建立起来了,这些人愿意像父亲那样为了所爱的人而无条件地付出,宁愿自己受苦受难。只可惜在这样的家庭里,相互都只是在为别人付出,却忽略了自己。

三、负面情感与快感

弗洛伊德指出,所有强烈的情感,包括恐惧,均与性有关。(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最直接的例子便是玩过山车或者蹦极了,在巨大恐惧中体验到强烈的快感,于是一些人乐此不疲的从事此类活动。有些人热衷于看恐怖电影也可能与此有关。在强烈的悲伤中,也会满足的体验,这既可能是性的满足,也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认同。同样在《祝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悲伤带来的满足: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另外,快乐是应对痛苦的方式,所以很多人在焦虑、抑郁、悲伤时,会通过不断地吃(口欲的满足),或者手淫及性行为,或者打游戏来应对痛苦。逐渐的,痛苦与这些快感满足的方式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痛苦甚至成为了快乐满足的条件性刺激了。每当在痛苦时,他们有了充足的理由去放纵于欲望的满足了。

四、一种处理痛苦的方式

弗洛伊德提出了神经兴奋的约束机制理论。当挫折发生时(被拒绝、重要人物的丧失、暴力事件等),会伴随着大量本来被约束起来的神经兴奋突破了屏障,并伴随着强烈的痛苦感受。那么,神经系统的任务,便是重新将这些兴奋约束起来,一旦约束成功,神经系统会重新恢复平衡。这个任务并非迅速就能完成,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沉浸于负面情绪,是神经系统试图约束神经兴奋的过程。在痛苦时,人会自我安慰,或倾诉,或运动,或发泄等等,这些操作也是约束兴奋的操作。在创伤病人中,还会不自主地强迫性的重复体验到那种创伤情景,或者重复梦到创伤情景,这其实也是约束兴奋的操作。在无数次的操作之后,那些脱缰的兴奋最终被约束起来了,与此相伴的痛苦也便消失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俞林鑫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4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看到一张很伤感的图片,大家就会说“好有感觉”“好有意境”这是为什么,似乎大家都喜欢想象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后悔」在心理学上怎么理解,是属于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