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举一个例子。小田跟她的前夫在争吵了几年后离婚了,她带着儿子一起生活。有时候她会莫名其妙地向儿子大发脾气,但每次发火之后她又特别后悔。她既爱自己的儿子,有时又特讨厌他。我们知道这种讨厌跟儿子无关,而是跟小田的前夫有关。儿子身上有前夫的影子,每当看到这种影子时,不免勾起小田长年累积的怨恨。很多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报怨母亲(或父亲)经常冲他发火,背后可能是将未被消化的对前夫(前妻)的怨恨加诸在孩子身上的结果。

如果你讨厌的是某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那么这种讨厌是很正常的,背后是累积的愤怒。当你对没有交集的某个人感到讨厌时,也许你讨厌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另一个人。这个人既可能是过去的某个让你恨的人(比如前面说到的小田的例子),也可能是你自己。

我想没有人敢说不讨厌自己吧。在心理咨询中,自我嫌恶的话语是经常可以听到的:“要是我再外向些就好了”、“我不喜欢自己”、“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坨屎”、“我太自私,天冷了就穿衣,肚子饿就要吃饭”,再严重一点的是:“我有罪,我应该坐牢”,所谓的自罪妄想。

“2014年是拚博的一年,2015要继续拚,爱拚才会赢”,昨天刚刚看到学校的电子屏幕上在反复播放这句话。我不免想,为什么要拚?但似乎也没有理由不拚,你不拚的话别人就跑到你前面去了,你接受得了这样的现实吗?那个时候你对自己还满意吗?文化通过制造对自己的不满意,不断地驱使着人的奋斗。说的好听点是追求进步,说的难听点是对人性的压榨。

为了保护自己,个体发明了一种心理机制:把自己所讨厌的部分加诸别人身上,并加以攻击。通过这样的操作,人们扔掉了自身讨厌的部分,保持了自己是足够好的感觉。这种心理机制的学术名叫做投射。

完美主义者最经常做的事情便是批评别人(或社会)。指责别人的没素质、太胆小、太懒惰……当他们在这样责备别人时,暂时扔掉了自己糟糕的部分,并把这些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则保持了想象中的完美。完美主义者其实是最不喜欢自己的,他们逼自己很厉害,通过投射的机制又会讨厌身边的很多人。完美主义的领导对下属总是百般挑剔,令他们痛苦不堪。

由此,每次当你讨厌一个人时,恰恰是认识自己的一次机会。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会不会是我将对过去某个人的厌恶移置到对方身上了?会不会是我将对自己的不满意部分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了?这样的反省有助于改善跟对方的关系。当然,核心是悦纳自己,接纳了自己也意味着接纳了别人。但是,当我们身处一个自我嫌恶的社会文化时,如何又能做到独善其身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俞林鑫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7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我们忘记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生理方面的原因,还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呢?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呢?如何克服这种心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