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占个坑。
百年以前估计绝大多数paper上都只有一个作者,现在实验学科的一手研究论文已经很难再看到一个作者的文章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科学发展学科越来越细化,一个PhD学生几乎只能在某一个极小的分支上成为专家有所突破。进行全面研究就只能多人,多实验室,多学科合作。

我以我们组过去发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分析下团队如何合作

比如这一篇2012年的Nature,做的室温铁电材料:Room-temperature ferroelectricity in supramolecular networks of charge-transfer complexes : Natur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作者来自11个单位多达19人。

科研团队是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的?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困难?未来趋势如何?插图

现在部分杂志会要求在末尾写一小段文字注明哪位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比如这篇文章后面就有

科研团队是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的?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困难?未来趋势如何?插图1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材料学研究的项目,材料学研究经常都是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领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相互合作,各自贡献长处来实现。

这篇文章里研究了一种基于超分子电荷转移复合物网络的铁电材料,首先需要设计合成新材料
合成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我们组进行的,倒数第二位作者J Fraser Stoddart教授的实验室有许多在有机合成专长的博士生(比如我 = =,俗称有机砖工)和博士后。

材料合成后,需要将材料做成器件,测试是否有设计的性质,器件方面的实验是在最后一位作者Samuel I. Stupp教授(其研究可参见我之前的一个答案超分子化学有哪些研究热点及应用前景? – 成楚旸的回答)的实验室进行的,他有专门的超净实验室和相关仪器以及人员。

除了性能测试外,还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材料能有这样特殊的性能,还需要做更多其他的物理和化学表征,对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如这项工作中的解释主要来源于单晶衍射,有2位晶体学家参与了单晶数据的收集和解析。其他的各项表征实验和数据分析都有相关专长的研究人员进行。

除此之外,在数据分析和文章写作过程中给出了有建设性意见的人员或在实验过程中提供了仪器帮助等的人也名字也都列在文章上了。

这篇文章涉及到了两个国家(美,韩:不过其实是因为我老板当时在韩国的KAIST挂职,有两个学生过去访问过,实际和韩国关系不大,作者也没有韩国人)的10个实验室。主体部分是在美国西北大学完成的,主要实验室主任都是长期合作的同事,相互了解,合作起来比较顺利。

如果是第一次开展合作,可能遇到的困难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找谁做?一般开始在同一个学校找,或者是熟知的同行,或者在学术交流会议上结识的伙伴。
然后是怎样合作?谁负责做哪一块需要沟通好,我老板也经常说学术合作最重要的是相互交流,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了,即使合作伙伴在地球另一端也能方便的交流。
之后应该还有成果分配问题,也就是作者排序,这个正常的应该是发起合作贡献最大的做第一单位吧,不过也经常有处理不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的,说到底还是交流不够,能达成一致良性循环大家一起走向人生巅峰啊蛤蛤。

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哇,虽然说博士期间能多涉猎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是最好的,但个人精力时间有限,能做到在专精自己领域的同时涉猎多领域已经实属不易。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涉猎大致了解,以后如果我要做这方面的东西应该朝哪个方向去找谁合作,让更专业的人来完成需要的研究要远强于自己瞎捣腾。
我们看看 @张浩千张院士怎么说。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成楚旸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物理科学家或科研从业人员如何评价《三体》?
上班族如何搞科研发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