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鼓琴以声类形,钟子期赏琴以形类声。这里便是我所了解的修辞手法”通感”的典型。也就是在描述事物时,以一种感觉代替另一种感觉,感觉之间互相沟通、交错。这种现象在艺术领域比较常见——我们或许听说,音乐的二十四个调式是有颜色的:“C大调是乳白色,D大调是金棕色的C大调,金棕色的D大调”。如果我们的思考止于此,那可能就远离了事实的真相,而”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或许这些艺术家并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只是如实的描述了TA们的感受。而修辞手法,只是那些没有这种天赋的人的拙劣模拟。这种天赋,便是下面要讨论的”联觉”(Synesthesia)。
联觉是这样一种感知体验,一种知觉体验会同时唤起另一种知觉体验,而这种唤起是非自主的,也就没有经过大脑有意识的处理过的。长期以来,联觉缺乏一个严格的定义,其范畴和种类也界定不清。甚至有段时间,联觉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仅仅因为联觉者是人群中的少数,虽然这种所谓的“精神障碍”并不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生活困难。
联觉的发生率一般来说低于1/20,而且女性多于男性三倍甚至更多[1]。在文学、艺术从业者中,联觉者的出现概率比较高[2]。联觉主要通过遗传发生,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有联觉体验,你很可能就有。同时,一些精神疾病和致幻剂也会导致联觉体验[3]。最为常见的联觉体验有如下几种[4]:
- 图像/字符与色觉: 文字有颜色
- 听觉与色觉:音乐/声音有颜色 [5]
- 听觉与触觉:音乐/声音能促发触觉
- 听觉与味觉:音乐/声音有味道
- 味觉与触觉
- ……
这个列表非常之长,甚至不可能完全列出来。在每个大类下面,还可能划分为更多的子类,比如运动与听觉:在看到视频中两个物体碰撞时会听到声音,即使这视频是没有声音的,而运动知觉则是视觉的子类。fMRI实验的结果证明,图像-色觉联觉者与普通人相比,在看到文字图像时候视觉皮层的激活模式不相同[6]:
图像-色觉联觉者的hV4区域得到激活,而hV4是大脑的色彩处理区域。这样的证据进一步说明,联觉者的两种感知是同时发生的,而并非想象。在大脑的结构数据上,联觉者显示出比普通人更强的区域连接特性[7],这说明,产生联觉的原因可能在于神经的结构上。
也就是说,联觉者一个感觉系统中的神经细胞和突触可能被交错到另一個感觉系统。
在我们大脑中的边缘系统中,各种知觉的神经突触会通过这里,或者传递信号到这里的神经核团,这里可能是各种感觉系统神经细胞交汇信息的地方[9]。
需要注意到的是,对于同一种类别下的联觉者,他们的个人体验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或许觉得D大调是金黄色的,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觉得是深绿色,同种体验联觉因此少之又少。难怪钟子期死,伯牙只得破琴绝弦了。
——–
[1] Simner, Julia, et al. “Synaesthesia: the prevalence of atypical cross-modal experiences.” Perception-London 35.8 (2006): 1024-1034.
[2] Van Campen, Cretien. The hidden sense: Synesthesia in art and science. Mit Press, 2010.
[3] Cytowic, Richard E., and Frank B. Wood. “Synesthesia: I. A review of major theories and their brain basis.” Brain and cognition 1.1 (1982): 23-35.
[4] Grossenbacher, Peter G., and Christopher T. Lovelace. “Mechanisms of synesthesia: cognitive and physiological constraint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1 (2001): 36-41.
[5] Marks, Lawrence E. “On colored-hearing synesthesia: cross-modal translations of sensory dimens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2.3 (1975): 303.
[6] Hubbard, Edward M.,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grapheme-color synesthetes: brain-behavior correlations.” Neuron 45.6 (2005): 975-985.
[7] Rouw, Romke, and H. Steven Scholte. “Increased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in grapheme-color synesthesia.” Nature neuroscience 10.6 (2007): 792-797.
[8] Hubbard, Edward M., and Vilayanur S. Ramachandran.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of synesthesia.” Neuron 48.3 (2005): 509-520.
[9] Kadosh, Roi Cohen, and Vincent Walsh. “Synaesthesia and cortical connections: cause or correlation?.” Nat. Rev. Neurosci 6 (2008): 877-888.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