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热学的角度解答一下这个问题(笔者理工科,准女博士T.T)。

此问题涉及的不仅是温度,还有传热学的另一个基本概念:热流密度,英文简写q。大家普遍认为人体感知的是温度,但是根据我在香港科技大学课题组所学,人体感知的是热流密度。(ps,我男票虽然理工科转学艺术了,但是也发现了这一理论,偷偷为他鼓掌)

接下来通俗地讲一下热流密度q,科普后再解释手握热水杯的问题就会很清晰。学过传热的孩纸请自动跳过科普段落。

传热学和电学有互通之处。热流密度q和电流I是可以类比的,而温度差T可类比为电压U(电压稍专业点叫电势差)。大伙都知道电流I=电压U/电阻R,因此在纯导热的情况下,注意,仅仅导热(煎蛋时锅的热量传给蛋),热流密度q=温度差T/热阻r。类比地看,电阻R大则电流I小、不易导电;热阻r大则热流密度q小、不易导热。例如羽绒服热阻r大,则q小,因此哪怕零下几度时穿着羽绒服,也能保证36.5度的体温。

另外,温度差T=0时,q=0,这种状态称之为“热平衡”,就是两个物体(或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温度相同,则“感受不到”导热了。

传热学的三大领域中,除了导热,还有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是包含导热的。打个比方,冬天,站在野地里,“好冷!”(身体的热向环境“导”出),一阵风吹过来(空气对流),“冷死老子了!”(热量不仅被导出,更被风“换”走了)。这个过程中无论有没有风,人都在散热;一旦有风,有对流,散热会散地更厉害,所以更冷。假设没有风时的热流密度是q1,有风时是q2,q2>q1,热流密度越大,换热越强,人体的感知就越明显。
普遍而言,对流换热的传热效果远强于导热。因此,U盘在电脑上用久了接口变烫,拔下来降温的最好方式,不是用手捏着它或者放着等它变凉(导热),而是猛甩几下U盘(对流换热,甩大力一点的话U盘接口立马就变凉了)。

科普结束,开始解释问题。把握一个核心:人体感知的不是温度,而是热流密度q。

1. 握装热水的杯子:导热过程。手和杯子的温度差T很大,热流密度q很大。人的感知:烫!
2. 手适应了温度:导热过程进行到热平衡状态。温度差T=0,热流密度q=0。人的感知:不烫了耶~
3.转动一下杯子:对流换热(因为杯子里的水在转动杯子时流动了!就和空气流动会形成风的过程一样)。对流换热传热效果远强于导热,q增大。人的感知:又烫啦!

解答完毕。

知乎首答,啰嗦了一堆,请见谅。除了答案本身,大家可以多提些意见帮助我进步。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樊玉峤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用热水冲奶茶后晾凉喝与直接用凉白开冲奶茶喝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转动泡茶的杯子,杯子转动,而里面的茶叶位置并未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