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指导」科研人员的压力分析与应对插图

「学术指导」科研人员的压力分析与应对插图1

对科研人员压力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压力最大的人群集中在4个特征点上:

1、工作年限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年轻科研工作者。

刚参加工作或是从事科研工作年限不长的年轻人,大多对工作充满热情,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学识、能力等原因,一旦得不到领导重用,则会产生压力。

2、有中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工作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研究机构中还处在中间层次,要想晋升到副高级、高级技术职称,还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感到压力大。

3、再婚的科研人员。

再婚人员由于自身生活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其心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易产生较大的压力。

4、没有孩子的科研人员。

没有孩子的人员想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并产生较大的内心期望,但当自身的职业发展与期望出现冲突时,易产生压力。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目前科研人员所感到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人际关系、领导的期望以及自我规划所带来的压力。

科研人员缓解压力的注意事项:

1、应对弥散性压力的侵扰。

科研人员的压力因其工作特性,脑力劳动占主导地位,因此大多数人在醒着的时间内都在考虑科研项目申请、研究进展。大脑的不到片刻的休息,压力弥散在24小时,一周7日,甚至覆盖了整个生活。

攀登学术高峰的确为科研人员带来了无止境的追求与快乐,但如果不能合理规划与调解,工作就会成为吞噬时间与精力的黑洞。在知识经济时代生活的人们常常感叹“太累”、“压力太大”,可见终日劳顿、心力疲惫的危害。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快节奏、新技术、高风险、强竞争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机遇,更多的是无法回避的重压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负荷。高科技人才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对于健康的危害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并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

2、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科研人员往往因专注于学术研究而忽视基本的人际交往、内心的追求与生活的品质。精神压力难以缓解,紧张与疲惫的情绪导致抑郁是目前最常见、破坏性最强烈的心理问题。

繁重的研究工作使科研人员承受着种种寂寞与艰难,失去了许多休闲娱乐的时间。同时,社交恐惧、信息强迫、不公正待遇等等形成了多种心理疾病伴发的现状。社会矛盾、家庭冲突形成的焦虑、内疚、自卑、怨恨都会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性杀手,也使人的心理更加脆弱。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埋藏下了众多隐患。许多人开始对毫无生机的研究工作产生倦怠,工作满意度与成就感随之下降,甚至患上工作枯竭症。

3、注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科研人群中有近半数的被访者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也不善于及时调整心态,且具有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诸项调研证实,如果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或饱受工作压力之苦,问题的症结在于未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职业发展呈螺旋型起伏上升趋势,升降的关键就是是否拥有足够的原动力与支撑的梯柱。脚踏在职业征程中,必须把握自己的职业理想来确定职业定位,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最适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必定是循序渐进的,决不容抱有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4、培养开放的心态,开朗的性格。

关注与直面心理问题,培养开放的心态与开朗的性格,乐于寻求心理咨询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而科研院所应重视广大科研人员的压力与情绪管理,帮助员工及时解除心理问题,合理调整工作强度,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科研人员的家属与朋友则应掌握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主动排解困惑,给予真诚细致的关怀。

整理:李玉玮

「学术指导」科研人员的压力分析与应对插图2

来源:千人计划网

「学术指导」科研人员的压力分析与应对插图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