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

吴 辛

• 1985年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 1988年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毕业

• 1990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土木系获博士学位。

• 1991年2月—1994年11月, 英国伦敦Noble Denton 海洋工程咨询公司工作。

英国皇家海洋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

• 1994年11月—1997年8月,  欧洲最大的英国Atkins工程咨询香港公司任职。

• 1997年4月—2006年12月,Atkins阿特金斯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 2007年1月—2009年12月,CCDI设计集团联席总裁。

• 2010年1月—2014年3月,全球500强法国布依格集团(Bouygues)中国区执行董事

• 2014年4月至今,上海彩虹鱼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今年2月,杭州浙工大校友会土木建筑分会举行了新春校友创业分享会,85届校友吴辛“探索人类未知深海世界,引领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题演讲引人入胜。当天,土木建筑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这也是浙工大教育基金名下的第一只行业基金。吴辛和其他校友,不忘母校培养,慷慨解囊,构成了该基金会的首批起步基金。

“你看,这一望无际的海洋,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丰富资源。”站在“张謇”号的甲板上,凭海临风,彩虹鱼项目团队领队吴辛说,“彩虹鱼目标就是要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提供覆盖全海深、全海域的深海科技服务。”

充满激情、热爱探险的吴辛,是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也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1985届校友。

【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

▲吴辛2012年参加南极科考队留影

–  站位与胸怀  –

源起于师兄弟情谊的科技公司

说起“蛟龙号”,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深潜7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而“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在完成“蛟龙号”的任务后想继续向1.1万米的深渊发起挑战。缺乏资金支持的他,找到了自己在英国留学时的学弟,也就是后来彩虹鱼公司董事长吴辛。

“当时师兄给我打电话,说师弟,我准备花十年的时间,自筹十亿人民币,来完成11000米载人潜水器和一整套的深远科技流动实验室,他说这个要靠我们自己来做,跟蛟龙号不一样,蛟龙号是国家立项的项目,而我们现在要靠我们自己团队来做,你来一起参与吧。我当时放下电话,整个人就处于一种非常晕乎的状态,我大半天没有缓过神来,10年,10个亿,不是国家立项的项目,靠我们草根阶层,靠我们俩师兄弟去做,去挑战深渊极限的最新科技创新,这可能吗?”

经过慎重考虑,吴辛放下原有的公司业务,全力投身于将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的科研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产业化。

“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潜器,是当今海洋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工程。打造全球首个万米级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这个宏大的科学梦想打动了我,”吴辛说,“让这个实验室走出国门、让彩虹鱼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公司,这是我的梦想。”

就这样,一位科学家和一位企业家走到了一起,联手开启了研制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的历程。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宣传推广他们的梦想和追求,去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从最初开始不被人们理解,两人被看成一个是科学疯子,一个是忽悠要钱的骗子,但就是这样一个“疯子+骗子”的事业,采取“国家支持+民间资金”和“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模式,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帮助下,研制工作走到了今天。

“以前科学家有自己的圈子,企业家有自己的圈子,两者之间没有交集。但两个圈子其实都缺乏一些东西。比如科学家有很大的梦想,有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但过去往往依赖国家。对于企业来讲,都在寻求转型,而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实际上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这些创新光靠企业自身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找到很好的团队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就想找到他们的交集,打通两者之间那堵围墙。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模式。”吴辛说。

【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

▲吴辛在科考母船张謇号上

【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

▲吴辛在科考母船张謇号上跟潜航员一起工作

–  定力和远见  –

向1.1万米商用载人深潜器发起挑战

民间资本的投入加快了崔维成在深海深渊里的发展:建国内首个、世界顶级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系统,它由3个着陆器,1台万米级复合型无人潜水器,1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以及一条5000吨级科考母船组合而成。凭借着这套装备,科学家可以下潜到11000米的深渊海沟,进行科学考察作业活动。

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梦想正在全速前进:2014年4月,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12月,他们在上海成立了“彩虹鱼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公司同时在上海股权交易管理中心科技创新版挂牌;2015年10月,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4000米成功海试;2016年3月,4800吨级“张謇”号科考母船下水,为万米级载人深潜器保驾护航;2016年12月,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11000米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海试;……2018年,跨越南极至北极的科考探索之旅;2019年10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新不列颠海沟8000米海试;2020年1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冲击11000米马里亚纳海沟极限挑战,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三次载人探底,这将是中国人首次实现载人探底深渊极限……

按照吴辛的设想,到2019年公司就可以完成万米载人深潜器的研发工作。到时候,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研制出万米载人深潜器的国家,也将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商用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的国家。

“之前很多人就在问我们,为什么要去那么深的地方。其实在6500米以下的深渊,隐藏了非常丰富的生物和微生物资源,但人类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非常有限。如果我们能获得这些资源样本,对于未来医药、食品、化妆品研究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美国国立的癌症研究院最近推出的新药都是来自于深海微生物的一些研究。”吴辛说。

除了研制载人深潜器外,彩虹鱼还在上海临港建立了全球唯一一个深海深渊资源库,将每次出海获得的资源样本进行保存,便于科研机构取样研究。

“我们现在把自己定位为深海海洋科技服务公司。从目前科研的水平来说,崔教授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从科技成果的转换、技术产业化上,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是非常大。从深潜器零部件设计到制造,这一领域还是被国外垄断。但垄断也有利有弊。因为有垄断就有商机,我们可以打破这个垄断。”吴辛说。

【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

▲吴辛(右一)与崔维成(中)在芬兰考察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的研制现场

–  担当与勇气  –

科学家+民间资本可孵化更多企业

为了打破垄断,吴辛和崔维成还搭建深海深渊研究技术流动实验室,这既是一个创新平台,也是一个创新孵化器。

“过去是政府给了一些创业企业便利,但我们这个孵化器的形式是不仅提供硬件设施,更主要的是我们把核心的知识产权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在我们孵化器里,不仅是在做彩虹鱼的研究,还有其他人的研究,就带动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也是典型的互联网+的概念。”吴辛说。

举例来说,在选择载人深潜舱承压材料时,彩虹鱼选择了国内国外的两家公司共同合作。尽管目前国外资源更好一些,但吴辛认为,可以用合作共赢的模式来扶持国内的企业。利用彩虹鱼的技术来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如果国内企业做出来了,就选择国内企业,这样能够带出一批国内的企业。

在吴辛看来,平台的作用除了能吸引更多资源外,还能整合资源。“此前国内企业的创新理念是大而全,而社会化的分工,更多的是倾向整合资源。所以我们希望是在世界范围内找最好的资源,自己来整合。”吴辛说。

一边可以帮助科学家完成科研梦想,另一边又能整合资源,拉入企业。吴辛认为,这种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了共享、共创、共赢。

“现在我们的契机是借助崔老师的最新研制成果,继续做产业的发展和开发。但这个事情光靠彩虹鱼来做是不太可能,在研制的过程中,专利、技术和材料,我们都愿意拿出来,与深海科技和海洋领域的企业来分享。”吴辛说。

目前,现在彩虹鱼合作企业以及有意合作的企业在6-7家左右,既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

“我们要更多地看未来。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来规划。尽管目前还没有盈利,但看得见变化。我相信我们今后5年的爆发力是非常强的。这也是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需要熬。头5年,是非常难的,我们不能短视。”吴辛说。

“建设海洋强国、提升全民海洋意识,需要大力加强海洋科普、宣传海洋文化。彩虹鱼公司除了提供覆盖全海域、全海深的探索、搜寻、作业的深海科技服务外,还致力于创新科普活动形式,组织深渊探索爱好者与科学家们一起体验深渊探索,直接到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学习海洋知识、体验海洋文化,”吴辛说,“通过我们有崔教授这样的科技大旗在前面领路,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把我们创新得来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我想这就是新一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互动去做的一种模式或者创新。”

【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

▲吴辛(右)与崔维成(左)在载人潜水器模拟器前

【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校友故事】让中国的深海科技走出国门--访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辛校友

该文章由WP-AutoPost插件自动采集发布

原文地址:http://www.vccoo.com/v/ty74ve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