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冰天雪地中的雷利诺龙,作者:Masato Hattori
在我们的印象里,恐龙时代的地球总是温暖湿润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当白垩纪到来时,地球两端的南北极变冷,甚至开始下雪。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南极圈里依然有恐龙生活,它就是冰雪中的小精灵:雷利诺龙。
海边悬崖上的化石
图注: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80年,澳大利亚南部的维多利亚州政府决定沿着海岸线修建一条公路,这既可以缩短沿海城市之间的距离,又能够欣赏美丽的景色。在公路施工路线上,有一处位于海湾中的悬崖挡住了去路,必须挖掘一条穿山隧道才能通过。随着机械声和爆破声,工人们开始清除岩石,很快就有人在岩石中发现了化石。
图注:悬崖峭壁上发现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悬崖上意外发现的化石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工程立即被叫停,古生物学家随后赶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研究人员在陡峭的崖壁上发现了上百块化石,但是大部分化石都十分破碎。当化石被送到博物馆之后,古生物学家托马斯·里奇(Thomas Rich)、帕特·里奇(Patricia Vickers-Rich)开始对这些化石进行整理和研究,另外提一句:托马斯·里奇和帕特·里奇是两口子哦。
图注:参加恐龙化石发掘的帕特·里奇,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由于在海湾的悬崖峭壁上发现了恐龙化石,这片海湾后来被称为“恐龙湾”(Dinosaur Cove)。
图注:今天的恐龙湾,图片来自网络
给心爱的女儿
里奇夫妇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在198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来自早白垩世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极地恐龙及生物群》(Polar dinosaurs and biota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的论文,在论文中正式命名了雷利诺龙(Leaellynasaura)。雷利诺龙的名字来自雷利诺·里奇(Leaellyn Rich),她是里奇夫妇的女儿。作为古生物学家的孩子,雷利诺从小就对恐龙非常热爱,用她的名字来命名一种恐龙,这是多少孩子的梦想啊!
图注:雷利诺·里奇,里奇夫妇的女儿,图片来自网络
小家伙有大眼睛
图注:雷利诺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一听雷利诺龙的名字就知道它是娇小可爱的小恐龙,毕竟是用了小孩儿的名字哦。雷利诺龙的体长只有1米,体重大约10千克,和一条狗差不多大。
图注:长着大眼睛的雷利诺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雷利诺龙的骨骼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别看雷利诺龙的身材不大,但是脑袋却很大,脑袋上长有一对大眼睛。雷利诺龙的视力非常好,即便是在夜里也能看清周围的东西。雷利诺龙长有角质的嘴巴,嘴巴之中有树叶形的小牙齿,这可以帮助它们咬下树叶。在雷利诺龙的脑袋之后是细而弯曲的脖子,脖子后面是较瘦的身体。雷利诺龙的前肢较短,长有五指,后肢长而有力,长有四趾。从雷利诺龙的四肢长度看,它们靠后肢行走,是行动敏捷的恐龙。
图注:长着长尾巴的雷利诺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长着毛发的雷利诺龙,图片来自网络
雷利诺龙的身后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的长度竟然占了整个身长的三分之二,长尾巴的作用是在雷利诺龙站立和奔跑时保持身体的平衡。由于雷利诺龙生存在寒冷的环境中,因此有人认为它们的身上长有毛发,但是目前还没有化石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生活在寒冷南极
图注:白垩纪时的恐龙湾还在南极圈内,图片来自网络
雷利诺龙生活在南极?小盗龙你一定是在逗我!从今天的地图上看,发现雷利诺龙化石的澳大利亚在于南半球的中低纬度,但是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却截然不同,当时的澳大利亚还与南方的南极洲连接在一起。换句话说,白垩纪的澳大利亚位于南极圈之内,而当时的南极在冬季到来时已经开始下雪了。
图注:雪地中的雷利诺龙,图片BBC《与恐龙同行》
虽然白垩纪的南极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度以下,但是却并不像今天一样成为生命的禁区,当时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片的极地森林。雷利诺龙是极地森林中的常住居民,它们会组成群体生活。在春天、夏天、秋天,雷利诺龙们会在森林中觅食、交配、繁殖。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极夜让大地失去了光明和热量,雷利诺龙具备夜视能力的眼睛此时就派上了用场啦。雷利诺龙在寒冷的冬季里艰难的寻找食物,大部分时候它们会躲起来减少能量和热量的流失。
图注:极地森林中的雷利诺龙,来自BBC《与恐龙同行》
白垩纪的南极圈里可不只有雷利诺龙一种恐龙生存,化石显示这里还生存着与雷利诺龙类似的阿特拉斯科普柯龙,还有一种小型的暴龙类恐龙(另外还有前几期介绍的体长可达5米的超级两栖类——科尔鳄,
链接: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6915788362576&mod=zwenzhang)。除此之外,当夏季来临时,还有许多大型动物会从北方赶来享用极地森林中的植物。
图注:在白垩纪的南极还生存着和汽车一样大的两栖动物,图片来自网络
雷利诺龙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向我们展示了1亿年前那个充满生机的南极,即便是条件恶劣的地方依然有恐龙坚强的生存着。
参考资料
1.Holtz, Thomas R. Jr. (2012)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1 Appendix.
2.Rich, T. and Rich, P. (1989). “Polar dinosaurs and biota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5(1): 15-53.
3.Federico L. Agnolin, Martın D. Ezcurra, Diego F. Pais and Steven W. Salisbury (2010). “A reappraisal of the Cretaceous non-avian dinosaur faunas from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evidence for their Gondwanan affinitie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