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那个争议很激烈的鹦鹉案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当事人饲养繁殖出售了几十只鹦鹉,结果面临5年的牢狱之灾,乍听起来似乎是一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国内目前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陈旧落后,不区分累代人工繁殖个体乃至变异品系,也没有给予一些国内真正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应有的保护,这是事实;而当事人私自繁殖交易受保护的鹦鹉种类触犯了现有法律也是事实。其他的不提,当事人交易持有的非洲灰鹦鹉在去年已经从附录2提升到附录1。现在灰鹦鹉的国际贸易已经被禁止,而国外也不像微博上一些人声称的那样“本国内可以自由饲养”。对于附录1的物种,就算在欧美也需要持有相关证明才能展示、繁殖和交易,手续相当繁杂严格,而普通的饲主也需要在相关机构注册登记。
关于这件案子的判决是否合适网上口水仗已经够多了,不准备在这里讨论。我只是想借这个契机说一说很多人有的一种想法:如果一个物种可以人工繁殖,那就可以放开当宠物养/当食物吃/做药材等等,不会影响到野生种群了。
先说说和这个案件有关的灰鹦鹉。灰鹦鹉是可以人工繁殖的,然而它们的野生种群状况如何呢?
1994年到2003年间,每年被捕捉的野生灰鹦鹉多达同时期野外种群的21%,大约三分之二被捕捉的灰鹦鹉会在送到市场之前死亡。在被大量捕捉和栖息地丧失的双重压力下,灰鹦鹉的种群急剧缩小,终于在去年被列入附录1,国际贸易完全禁止,在本国繁育售卖需要持证。
明明可以人工繁殖,为什么野生种群依然遭到大量捕捉?因为宠物贸易和其他商业活动一样都是逐利的。灰鹦鹉饲养繁殖并不容易,需要耗费的成本远大于捕捉贩卖野生个体,自然有很多贩子争先恐后地从非洲捕捉了。
很多其他鹦鹉都和灰鹦鹉一样,饱受偷猎和走私残害。虽然国内鹦鹉饲主喜欢把鹦鹉戏称为鸡,但如果繁殖鹦鹉的难度和投入真和鸡差不多,那人工饲养倒是可以完全代替野外捕捉了。
死在走私途中的非洲灰鹦鹉。图片来自http://wakkori93.blogspot.com
另一方面,鹦鹉里也有虎皮鹦鹉这样市场完全被人工繁殖个体占领的正面例子。要让人工繁殖完全替代对野生个体的需求,“能繁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必须做到“人工繁殖比野外捕捉划算很多”。就像前段时间吵得很凶的穿山甲,很多给穿山甲入药洗地的人喜欢说“人工养殖可以替代野外捕捉”。穿山甲有没有人工繁殖的先例?有啊,台北动物园。但人家那是出于保育目的,不惜血本才做到的壮举,和商业养殖还差一个银河系呢。至于国内那些所谓穿山甲饲养基地,不过是把野生穿山甲丢进去洗白一下再卖的把戏罢了。
宠物贸易这事儿不能全部交给市场调节,大量野生鹦鹉和其他濒危动物的走私就是资本逐利的结果。好的法律法规在规范宠物贸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下面来举一个栗子
图:wiki
这两只都是 Tiliqua 巨柔蜥属,也就是俗称的蓝舌石龙子。上面的是Tiliqua scincoides澳洲蓝舌(图为东部亚种)。下面的是Tiliqua gigas,俗称巨人蓝舌或者印尼蓝舌。可以看出来这两者长得挺像,饲养方法也差不多,只是澳洲蓝舌需要的湿度要低一些。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来说所有的澳洲蓝舌(大部分是北部亚种)都可以打包票是累代人工繁育的个体,而印尼蓝舌却基本全是野外抓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因就在二者的产地上。前者的分布地澳大利亚是野生动物保护的灯塔国,后者生活的东南亚则是野生动物走私交易的中心。
澳大利亚是严格禁止野生动物的出口的;因此在澳洲以外的饲主想要饲养澳洲特有的动物的话,就必需老老实实依赖人工繁殖。的确也有人试图从澳洲走私动物,但澳洲的严苛法律和严厉执法让走私变得非常困难。
而以印尼蓝舌为代表的分布在澳洲以外的蓝舌石龙子呢,就没这个运气了。既然直接从野外抓比人工繁殖划算,也没有多少法律风险,自然有很多人从野外抓来卖了。的确有极少数繁育者在坚持人工繁殖,但不能改变市场上大部分都是野生个体的事实;就算是所谓的“人工繁殖”个体也往往只是怀孕时被抓的野生雌性产下的。虽然不是濒危物种,但这样的商业化捕捉显然是对野生种群的破坏。
而澳洲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严格保护的结果就是,饲养者们积极地钻研澳洲蓝舌石龙子的人工繁殖,不但能够稳定地向市场供应人工饲养的个体,而且还在繁殖过程中筛选出很多比野生型更收欢迎的变异人工品系。就这样,野生种群没有受到影响,售卖人工繁殖个体对商家来说比捕捉野生个体更划算也没有法律风险,而饲养者也觉得人工繁殖的比野生的更好看、健康、友好,市场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了良性循环。
youtube视频截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tzlQZXxR8
上图来自youtube上一位繁育者的视频,展示了多种澳洲产蓝舌石龙子的原种和变异。
在美国宠物市场上,印尼蓝舌等野生货是蓝舌石龙子里最便宜的,原因可想而知。人工繁育的澳洲蓝舌北部亚种要贵上个两三倍,如果是选育过的品系就更贵了。东部亚种因为手里有种源的人少,更是可以开出四位数的价格。它们身价这么高不是因为珍稀,相反蓝舌石龙子是澳洲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种群极为庞大;它们的高身价和在饲养者心目中的“高端宠物”形象来自澳洲对野生动物的严格保护。对比我国的丽文攀蜥、东方蝾螈这样的本土物种,连愿意做人工繁育的人都没有;几百几千只被塞进蛇皮袋和矿泉水瓶,大部分死在半路,小部分被用白菜一样的价格卖掉然后挂在玩家手里;就算被贩卖到了国外,也是价格低贱的“低端宠物”,会买这些动物的人很多就图个便宜,根本不会好好养。不光是宠物贸易,在野味、中药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里,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都是这么被贱卖的;就算是中国最后的绿孔雀种群,都开不出比一个产能过剩的小水电更高的价钱。
实际上基于同样的原因,各种澳洲特产的动物都是宠物市场的良心,比如著名的鬃狮蜥,还有前面提到的虎皮鹦鹉。这些适合商业化繁殖的动物,被培育出了各种比野生个体更吸引人的体色变异,野生种群则免于宠物贸易影响;那些并不适合商业化繁殖的动物呢,则被澳洲的法律好好保护着。
澳洲蓝舌、鬃狮蜥、豹纹守宫、玉米蛇、球蟒,这些都是教科书式的商业化繁育成功案例(其中球蟒按国内现有法律不能无证饲养)。我不喜欢拿“异宠”这样的帽子扣在这些动物头上,它们作为宠物一点都不比猫狗差,而且讲句实话以上这几种宠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险还远远小于猫狗。动物适不适合做宠物是物种本身特性和政策管理的共同结果,和它所处的分类类群以及作为宠物的历史多久无关。玉米蛇、鬃狮蜥、虎皮鹦鹉、家猫是适合普通人的宠物,缅甸蟒、丽纹攀蜥、金刚鹦鹉、豹猫则不是。
对于如何管理宠物繁育和交易、区别对待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让合理的宠物繁育可以健康发展,不合理的宠物贸易不能浑水摸鱼,美澳等国家树立了不少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教训。这些都是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宝贵经验,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学了。
—————————————-
文章题图来自wikimedia
原文链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0510329973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