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史 军
从“掏猎隼窝判刑”到“三棵兰花判三年”,再到“买卖灰鹦鹉坐牢”,每过一段时间,就有采集、交易野生物种被惩治的新闻,出来吸引人眼球。采集三棵野生兰花,究竟该不该判刑,判刑的依据又在哪?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至少应该知道,究竟什么是蕙兰,什么是兰花,它们为什么会成为重点保护植物?
睁大眼睛,看清兰花
要想说清楚蕙兰,那咱们还是需要先认识一下什么叫兰花。千万不要以为,叫兰的都是兰花,什么吊兰、马兰、君子兰、虎尾兰、二月兰通通都不是兰花。兰花特指的是兰科家族的成员。这个家族很庞大,全世界兰科植物有20000多种,绝大多数兰花都有三个共同特征,合蕊柱、花粉块和特化的唇瓣。
兰花的分布范围极广,从热带雨林到温带草原都有分布。兰花种类虽多,但人类喜欢的兰花种类是有限的,比如中国人喜欢的就是国兰,春兰、蕙兰、墨兰和建兰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国兰。
四大国兰各具特色,春兰以开花早,释放幽香取胜;大多数墨兰的色泽接近墨色;建兰花朵与蕙兰最相似,但略显清秀。而蕙兰则比较壮实,不管是植株还是花序,甚至是花朵甜香味儿,都多少有几分肌肉感。
那什么样的国兰才值钱呢?
奇花才值钱
国兰欣赏分奇花和叶艺两部分。发烧级的爱兰者对于国兰植株的审美也有一套体系。首先就要看叶片的姿态。不过,其中的优劣则多以人们的喜好而定——有人喜欢立叶形(企剑),也有人喜欢平叶形(软剑)。但通常来说,近代要求国兰的叶姿应以短、矮者为上品,而高大者则是多是等外植物了。除了整株的身姿,叶片的形状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按现代的观点来衡量,应以达摩叶、圆钝叶、杓子叶为上,广叶、中叶、细叶者为下。至于扭曲叶、燕尾叶者则入奇叶类。
除了叶片形态,兰花爱好者欣赏的还有国兰叶片的“线艺”,简单来说就是叶片上出现的、绿色之外的、稳定的、非病态斑点。这些因为叶绿素缺失形成的斑点,在国兰的绿色叶片上描绘了异样的风景。不同形态的斑纹,构成了国兰不同的“线艺”。时至今天,中国兰花的叶艺可以说是变化万千,多姿多彩,但总的可以概括为复轮、缟、虎斑、蛇皮斑四大类。按其色泽的不同,常见的有所谓金边、银边。至于少见乃至稀见的叶艺,如玳瑁斑、蛇皮斑、矢箸虎斑等,价值就更好了。当然再好的叶子还是需要花来搭配的。
一般情况下,兰属植物的花,是由外轮的形态相同的3个萼片,内轮的1个唇瓣和两个花瓣以及1个合蕊柱构成。如果在花发育过程中,萼片、花瓣或者唇瓣发生了变化,就会跟大量野生兄弟产生差异,也就出现了市场上追捧的奇花。
以蝶瓣为例,大多是内轮生长的两个花瓣变成了唇瓣的模样,让整朵花有了个蝴蝶的模样,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有兰花的样子;而牡丹瓣则是多长出了两个以上的唇瓣,至于菊瓣,则是所有的花瓣、萼片都变成了统一的“模样”,这两种类型的花朵已经没有一点兰花的影子,而活脱脱就像菊花和牡丹了。如此这般变化之后,就产生了可以让兰花爱好者眼睛放光的奇花,“奇花”的关键。还在于花瓣的“奇”,也就是跟绝大多数野生个体有了差异。
这里说明一下,花结构的变异,并非兰花独有。花朵的变异还成就了很多著名的观赏花卉。比如我们看到很多雍容华贵、花瓣层层叠叠的牡丹品种,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因为雄蕊形态“花瓣化”引起的,如果有机会见到那些与他们同宗的,但是花瓣单薄的野生牡丹,你就会深刻理解这种变异对观赏花卉的重要性了。
花盆是奇花的最好归宿
对于新奇花色和花型的追求,是每个养兰人的至高境界。但是兰花虽多,奇花难求,它们发生变异的几率太低了。以至于,那些有着独特花瓣或者颜色的花朵都被贴上了天价的标签。虽说“奇花”的生活环境,像关进了笼中的金丝雀,但狭仄的花盆为这些花瓣奇异的兰花,提供了更好的延续香火,扩大自己后代规模的空间。
按理说,普通的蕙兰根本就卖不上价钱,在山上寻找奇花也不会影响兰花种群的繁衍,因为那些花朵本身就是畸形的,不适于野外的传粉和自然繁殖。
在野外,兰花跟他们的传粉昆虫,有着精妙的配合,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春兰为例,它有一片像舌头一样的特殊花瓣,这是供传粉蜜蜂踩踏的“降落平台”。“奇花”产生特殊的变异后,这个花瓣的形状变得和其他花瓣一样,丧失了原有的功能。花瓣形状的改变,无异于关上了昆虫传粉的大门,也就让这些兰花个体失去了繁殖的机会。把这些变异的花朵进行人工种植,反而解决了“延续香火”的问题。
普通蕙兰也会遭遇灭顶之灾
但是,在兰花生意火热的年代,很多投机商人,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易模式,就是不管贵贱,一个山头甚至一个地区的兰花,通通收回来,这叫趸货。收回来的兰花,经过粗筛之后就种到苗圃里面,等待开花。如果有奇花,那就加以培育。其余兰花植株的命运就悲惨了,被装到便宜的盆里卖掉的,还算是幸运儿,大多数都会像烂菜叶子一样被扔掉。
兰花买卖为野生兰花造成了灭顶之灾,我亲身经历了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变化,在西南的某保护区,2005年我刚刚开始野外观察工作的时候,蕙兰和莎叶兰随处可见,但是,在2008年结束工作的时候,已经难觅踪影了。而那三年,恰恰是国兰生意最火热的三年。
兰花遇到的更大问题,是栖息地的丧失,绝大多数兰花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这也没办法,兰科植物适应在别的植物地盘“夹缝”中生存,比如树干、石壁,甚至还有一些枯枝落叶中。按理说,这让兰花有了更强的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但是反过来说,也让很多兰花失去了抗环境变化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一些兰科植物被贴上了“神奇”的药用标签,通通送进了煲汤罐子。特别是一些石仙桃属和石豆兰属的植物,成了煲汤的调料。这种行为带来的破坏,甚至要高于花卉的采集行为。
于是,早在10多年前,就有学者呼吁,尽快出台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法律和条例,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条例或者法律,来解释兰科植物的保护地位,以及对应的处罚。法律的滞后和缺位,已经成为兰科植物保护的一大症结。
兰花保护面临困境
说起来,寻找和人工培育奇异兰花本是件好事,可是这些特殊的家伙,只有开花之时才能被认出来。在兰花生意最火爆的时候,满山的兰花都被挖至山下的苗圃里,开出奇花的被装入高档花盆,而相貌平平的无辜失去了生命。就像人群越小,找到帅哥美女的数量越少一样,失去了兰花群体的支持,要找“奇花”就更难了。为了保证得到“奇花”,采挖更是变本加利,以至于,“奇花”最后随着开普通花朵的兄弟姐妹,一起消失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要有成熟的市场规范。相较于法律,成熟的市场的作用更大,挤压出兰花市场中的炒作因素,让兰花重归普通花卉的行列,其实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总之一句话,兰花是用来赏的,不是用来炒的。只有把“炒”字从兰花市场中剥离,野生兰花才能安全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