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生卢平
大型脸盲症发作现场
这篇文章里我们关注一下哺乳类中发生的趋同演化。说到哺乳类,大家想到的可能是狮子老虎大象羚羊猴子之类有特色的物种。但其实整个哺乳动物纲有五分之一的成员是所谓的翼手目,也就是蝙蝠。有人说了蝙蝠啊,没意思,丑,像老鼠!然而老鼠所在的啮齿目表示抱歉啊,其实我们占了哺乳纲的五分之二……哪怕五停里去了三停之后,剩下百分之四十的物种里也还有不少“老鼠”,我们后面也会见到一些。
老鼠,老鼠,傻傻分不清楚。然而这里的物种都不是真正的老鼠 (啮齿目)。(刺猬:说sei老鼠呢?) 图片来源见水印。
又有人说了,你这些老鼠不能算趋同演化啊,有可能哺乳类的祖先就是像老鼠!这位同学一定是听课认真爱思考。没错,祖先不会飞,所以翼龙、鸟和蝙蝠新发展出来的的飞行能力是趋同;但哺乳类祖先可能确实挺像老鼠,所以蝙蝠啊鼩鼱啊什么的长得抱歉就不能全怪趋同演化。但是哺乳类里确实发生过因为适应相同生活方式,一个不小心长得太像的趋同演化,还不少。有的撞脸事件还导致学界搞错了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哺乳类里那些同行冤家们。
根据现存哺乳动物的形态学数据重建的有胎盘类共同祖先的形态 (O’Leary et al, 2013)。
今天我们可以从遗传学数据中推断出,哺乳类中最主要的真兽下纲,就是有胎盘类,包括四个总目:非洲兽总目、贫齿总目、劳亚兽总目和灵长总目。这四个类群的划分基本反映了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真实演化历史,也就是说,表示的是谁和谁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更近。
哺乳纲的系统发育树,标出了有胎盘类的四个总目和没有胎盘的单孔类和有袋类。图中显示的具体物种并不是每个总目的所有类群,并且标注数字的节点表明相应类群的演化关系目前还不确定。作者改编自Romiguieret al, 2013。
带甲的
一个典型的趋同演化的例子是穿山甲和犰狳,这也是不少人的脸盲症重灾区。穿山甲属于劳亚兽总目,跟食肉目也就是猫科犬科等等的关系很近。而犰狳是贫齿总目的代表物种之一,和食蚁兽、树懒的亲缘关系很近。它们身上的“鳞片”都能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在典型形象中,这两位遇到威胁就是以怂为主缩成一团。
中华穿山甲(Chinese pangolin)。图片作者nachbarnebenan,来源Wikipedia
防御姿态的印度穿山甲 (Indian pangolin) 和一脸生无可恋的亚洲狮。图片作者Sandip Kumar,来源Wikipedia
拉河三带犰狳 (Southern three-banded armadillo)。图片作者WolfmanSF,来源Wikipedia
强迫症友好的糖瓜巴西三带犰狳 (Brazilian three-banded armadillo),注意所谓的三条甲带在右面这位表现的非常明显,甲带之间由皮膜连接。图片来源见水印。
虽然会导致脸盲发作,但穿山甲和犰狳的“甲”并不一样:前者的鳞甲是皮肤的角质化附属物,所以其实跟指甲是一样的成分 (也没有疏通下奶的功效谢谢)。而后者由皮肤形成的角质盾板下方还有一层真正的骨板。这就如同哺乳动物和头足类的眼睛结构类似功能相同,却又有发育过程和结构细节上的本质不同一样(还记得被铁板鱿鱼支配的恐惧吗?不记得请看本文上篇呦)。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形态学上的趋同演化是很依赖于定义的,从发育和具体构成来看,穿山甲和犰狳的“甲”只能说是相似而非相同,更不能作为二者亲缘关系相近的证据。
穿山甲骨架,完全看不出有甲片的样子。图片作者Sklmsta,来源Wikipedia
九带犰狳 (nine-banded armadillo) 的骨架,可以看出犰狳的甲下面是有一层骨片的。图片作者Ryan Somma,来源Wikipedia
带刺儿的
相比较于前面两位只是穿了相似的盔甲而言,下面要出场的两个“刺儿头”可能更让人无语。刺猬是我们熟悉的小萌物,分布在整个旧大陆(欧亚非三大洲)上,是劳亚兽总目的一枝,跟鼩鼱、鼹鼠是近亲。虽然不是扎果子用的,这一身由表皮衍生出的刺也是很有特色,并且事关刺猬的生存。
开心吃虫的大耳猬 (long-eared hedgehog),是一种正宗的刺猬。图片来源见水印。
劳亚兽总目是个大家庭,还包括食肉目(猫科、犬科、熊科、鼬科等)、蝙蝠、鲸豚类、有蹄类等等,但是下面这只来自神奇岛屿马达加斯加的“刺猬”,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而是跟大象、海牛的关系更亲密,属于非洲兽总目。这就是非洲猬目的小马岛猬,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让人脸盲得心服口服。马达加斯加岛是个神奇的地方,有许多这样的特有物种。另外非洲兽总目还有更多惊喜,让我们慢慢道来,徐徐崩溃。
小马岛猬 (lesser hedgehog tenrec),双“猬”傍地走,安能辨我是哪个总目?图片作者Wilfried Berns,来源Wikipedia
挖洞的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自然界中所占据的环境因素的集合体,包括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等等。有适应意义的趋同演化通常发生在生态位类似的物种之间——比如地下生活是一类非同寻常的生态位,如果能够适应,就可以避开和地面上各个物种的竞争,利用新的资源。下面就有三类分属三个总目的地下工作者(和一个惊喜)。
著名的捷克地下工作者,暴露年龄的小家伙。图片来源ceske-diamanty.cz
鼹鼠 (mole) 可能是三者中我们最熟悉的动画形象穴居哺乳类,属于上面说的劳亚兽总目。总在漆黑的地下钻来钻去,眼睛可能用处不大,耳朵总兜沙子可能也不太方便,但鼻子的用处一定很大。所以鼹鼠长成了拇指姑娘不喜欢的形态完全是生计所迫——眼睛很小而且被毛发盖住,没有外耳,鼻子裸露,前爪发达。另外,鼹鼠的粮仓里也没有童话中的粮食——作为一种食虫动物,鼹鼠储存的可都是咬成残废的蚯蚓,所以我很能理解拇指姑娘的悲伤。
欧洲鼹鼠 (European mole):什么?你们人类的面条是用植物做的?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类似的生态位上还有一类真正的老鼠——鼹形鼠 (mole-rat),属于灵长总目的啮齿类。相比较于鼹鼠的小眼睛,鼹形鼠是真的瞎,它们的眼睛覆盖在皮肤之下,几乎没有外耳,靠嗅觉在地下采食植物根茎。另外,鼹形鼠没有发达的前肢用来挖土,因为作为一种正牌啮齿类,无限增生的一对门牙显然是更合适的工具。
巴勒斯坦鼹形鼠 (Palenstine mole-rat)。图片作者Bassem18,来源Wikipedia
第三种就是来自专业搅局非洲兽总目的金毛鼹 (golden mole) 了。熟悉的瞎,熟悉的没有外耳,熟悉的大鼻子,熟悉的强力前肢,似曾相识的金毛鼹是马岛猬的近亲,生活在南部非洲,跟鼹鼠一样喜爱吃虫。
大金毛鼹 (giant golden mole)。你感受到来自皮肤下面的深邃凝视了吗?图片来源见水印。
如果到此你仍然没有崩溃,旁边一只有个育儿袋的“鼹鼠”可能有话要说。袋鼹 (marsupial mole) 是不折不扣的澳洲有袋类,然而也是瞎子、外耳很小、鼻子灵敏、前肢……“憋说了烦不烦!”袋鼹的育儿袋是向后开口的,问为啥的同学们,想象一下兜着一肚子土前进的辛酸场景就明白了。以上哺乳类四大钻地金刚,总有你喜欢的一款。
南方袋鼹 (southern marsupial mole) 正在吃蜥蜴,看这一身黄金皮肤应该是付费玩家。图片来源见水印。
更多的“老鼠”
哺乳类里还有好几个名字里带“鼩”的物种也值得一说。前面提到了刺猬的近亲鼩鼱,这也是很多人眼里的一种“老鼠”,但却属于劳亚兽总目,和灵长总目的啮齿类相去甚远。藏在灵长总目里的“鼩”是树鼩,跟灵长目和皮翼目,也就是各种猿猴和鼯猴的关系比较近。真正的鼩鼱通常有一个长长的嘴和相应很大的头部,体型很小,像小鼠一样;而树鼩其实更像松鼠,体型也要大许多。
普通鼩鼱 (common shrew),大大的脑袋尖尖的嘴。图片来源见水印。
普通树鼩 (common treeshrew)。图片作者Stavenn,来源Wikipedia
跟鼩鼱更容易搞混的是叫做象鼩的一类物种。这个名字来源于它们鼩鼱一样的外形和像象鼻一样又长又尖的吻部,却一语成谶道破了象鼩属于非洲兽总目的真相——它们真的和大象是一伙的,更和前面所说的金毛鼹、马岛猬是近亲。不出所料,有袋类里还有一类叫做鼩负鼠 (shrew-opposum) 的“尖嘴小老鼠”。
黑象鼩 (black and rufous elephant shrew):我真的是大象的亲戚。图片作者Joey Makalintal,来源Wikipedia
这四类“鼩”都以吃虫为生,没有口袋的那三位 (属于真兽下纲的) 还曾一度被划归到一个统一的“食虫类”,这一类里面还包括上面的各种“鼹”以及两种“猬”。后来人们发现食虫类动物实在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大杂烩,分散在在上面提到的有胎盘类四个总目中。当然,有研究显示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很可能就是一种吃虫的小动物,所以如前所述这里的各种“鼩”并不见得是严格定义上的趋同演化。
除了灵长总目的树鼩鼯猴、劳亚兽总目的刺猬鼩鼱、非洲兽总目的马岛猬象鼩之外,贫齿总目的犰狳和食蚁兽 (如图为中美小食蚁兽) 也是食虫高手。图片来源见水印。
其实,趋同演化并不需要几个物种相似到让我们脸盲的程度。在漫长的演化中,点了相同科技树的各位们都可能是趋同演化的成果,比如鼯鼠和鼯猴都可以滑翔,鲸、海狮和海牛都是水生,或者是齿鲸和部分蝙蝠都会回声定位等等。这些功能上的趋同是理解演化图景的重要线索。因为如果每个物种都只是随便长长的话,两支亲缘关系较远的类群是很难撞脸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了像鼹鼠、金毛鼹和鼹形鼠这样令人吃惊的趋同演化事件,可以非常肯定地下结论说,这几位在演化中都受到了地下生活的特殊选择压力,或者说它们的祖先在同样的环境中筚路蓝缕,在适应地下生活的过程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北方鼯鼠 (Northern flying squirrel),大尾巴暴露了松鼠本质。图片作者Angie spuc,来源Wikipedia
菲律宾鼯猴 (Phiippine flying lemur),注意尾巴是“滑翔服”的一部分。图片来源见水印。
正是:
要长刺要挖洞要吃虫,要生态位,趋同演化帮您搞定
各种猬各种鼹各种鼩,各种脸盲,非洲总目专业搅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卢平的神奇生物”,不定期聊聊觉得有意思的大自然,欢迎关注。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野生卢平果壳网卢平,物种日历、十五言撰稿人,生物信息学博士生
原文链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4178011422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