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是恐龙生存斗争中至关重要的结构,无论是做为进食的工具还是杀戮的武器。不过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恐龙与哺乳动物不同,它们并没有复杂的齿系,嘴中的牙齿都是的。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长有一样的牙齿,比如今天要介绍的畸齿龙。
奇特的小家伙
塔克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 tucki)在1961至1966年的南非许多地方被发现,目前已有2具以上的完整个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恐龙的身体构造。
图注:位于加州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畸齿龙化石复制品,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畸齿龙属名的含义是“不同寻常的牙齿”,种名则是为了献给它的发现者格克·塔克(GC Tuck)。这种恐龙的体型非常小巧,其中一具最完整的的标本(编号SAM-PK-K1332)全长大约为1.18米,体重大约为3.5千克,可能比一只家猫还要小。另一只较大的个体估计可以达到1.75米长,与成年男子的身高差不多,体重为10千克左右,依然非常的小巧。
图注:畸齿龙SAM-PK-K1332与成年男子的体型对比,比例尺为1米。Rax博士制作
图注:畸齿龙的骨骼图,GetAwayTrike绘制
除了小巧的体型,畸齿龙的长相也与其他恐龙有显著的区别。畸齿龙的头骨短而高,呈一个三角形。眼睛很大,眼眶上面有一个圆环状的遮挡物。附上血肉后,畸齿龙有一半左右的眼球被遮挡住,因此目光看起来非常锐利。脖子和躯干呈优美的S形,身后还有条细长的尾巴。相比大多数的两足恐龙而言,畸齿龙的前肢很发达,以至于一些观点认为其实畸齿龙是用四足行走的。畸齿龙的其他特征显示它们是两足动物,或许它们可以在两足步态和四足步态之间灵活的切换。
图注:畸齿龙的四足与两足行走状态,Gregory S.Paul绘制
由于畸齿龙属于比较原始的鸟臀类恐龙,因此它们保留了许多原始的特征:比如前肢有五个手指,前三只手指较大,剩下的两只较小;脚上长有四个脚趾,指甲很尖锐,整体构造看起来更像是兽脚类,而和晚期的那些鸟臀类呈蹄状、圆润的指甲不同。此外,近年的研究表明畸齿龙的前后肢都具有一定的抓握能力,因此可能有用不俗的攀爬能力。
图注:畸齿龙的前后肢,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伶牙俐齿
畸齿龙的名字恰到好处的反应了其最突出的特征,它的嘴中长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牙齿:最前端的颌骨没有牙齿,在稍微靠后的地方有少量的小型具有切割能力的牙齿;第二种牙齿是一种呈圆锥形的类似犬齿的獠牙,一共有四颗。上颌獠牙的后部有一个凹槽,刚好能容纳下颌更大的獠牙。第三种则是长在两颊的长方形的牙齿,类似更晚出现的鸭嘴龙类,具有碾磨功能。
图注:畸齿龙的头骨,图片来自维基
畸齿龙颊部的牙齿表明它们是典型的植食动物,早期的鸟臀类就已经具备了这种适合咀嚼研磨植物的功能性牙齿。通过对畸齿龙头部肌肉的研究,证明它们具有比较发达的咀嚼肌肉群,足以处理粗糙的植物纤维,颌部还可能有一层锐利的角质喙,配合前端的牙齿能够很好的切割植物。
图注:畸齿龙的头部肌肉重建,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注:畸齿龙的下颌骨,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注:畸齿龙头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最令人费解的是畸齿龙的那两对獠牙,关于其獠牙有太多的推测和猜想。首先想到就是具有类似结构的现代动物——麝。因此人们推测獠牙可能是畸齿龙用于族群内部斗争的工具,或者也可能是它们性二态的特征。
图注:醒龙的头部重建,自己观察可见其缺乏獠牙,其他部分与畸齿龙非常类似。图片来自
图注:三种畸齿龙科的恐龙头部对比。从左到右分别是畸齿龙,醒龙,天宇龙
迄今为止发现的大多数畸齿龙科都具备獠牙,甚至是未成年的个体。因此说獠牙可能在畸齿龙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两性的特征。
从畸齿龙的生存环境来看,或许这獠牙还有其他的用途。畸齿龙的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食物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这也解释了为何畸齿龙的牙齿如此适合处理粗糙的植物。必要的时候,畸齿龙或许还可以捕捉一些小型的动物来补充营养,这对獠牙则在这时候充当了杀戮的工具。
作为长有獠牙的素食者,畸齿龙是恐龙家族中比较特殊的一支,看似温顺的它们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变成杀戮的制造者。
参考资料:
1.Seebacher, F. (2001).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allometric length-mass relationships of din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 (1): 51–60. ISSN 0272-4634. doi:10.1671/0272-4634(2001)021[0051:ANMTCA]2.0.CO;2.
2.Galton, P.M. (2014). “Notes on the postcranial anatomy of the heterodontosaurid dinosaur Heterodontosaurus tucki, a basal ornithischian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South Africa” (PDF). Revue de Paléobiologie, Genève. 1. 33: 97–141. ISSN 1661-5468.
3.Porro, L.B.; Butler, R.J.; Barrett, P.M.; Moore-Fay, S.; Abel, R.L. (2011). “New heterodontosaurid specimen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southern Africa and the early ornithischian dinosaur radiation” (PD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101 (Special Issue 3–4): 351–366. ISSN 1755-6929. doi:10.1017/S175569101102010X.
原文链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4719232670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