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无心

2011年,媒体曝出“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湖南有10%的市售大米镉超标”,食物中的“镉超标”问题进入公众视野。2013年初,又有广东检测出大米镉超标的新闻,引发“镉米危机”。年中,国务院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科研专项,研究“稻米镉健康监护对策与食源性疾病溯源技术研究”。近日,据财新网报道,有关专家披露了这一项目的结果:在湖南省内所检测的人群中,慢性轻度镉中毒现象相当严重,不过大多数尚人未出现“痛痛病”等实质性病变。

yunwuxin-cd

(图片来自网络)

镉中毒与“痛痛病”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一般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由灌溉进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1960年代,在日本神通川和梯川流域总共2万左右的人口中,发现二百多例“痛痛病”,以及一百多个“疑似”病例。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镉中毒导致骨软化、骨质疏松及肾衰竭。当时,当地大米中的镉含量最高达到了1.06毫克/公斤。
这次的专项研究发现,湖南镉暴露人群中出现慢性轻度及重度镉中毒现象最为严重。在918个有效样本中,根据尿液和血液中的镉含量判定为慢性轻度镉中毒率高达79.09%;其中有26人出现了“痛痛病”等实质病变。虽然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用了“仅26人”的说法,但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如果不加干预,那么镉在体内继续积累,可能会有更多的“痛痛病”病例出现。

关于镉的控制标准

《国际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的镉每月耐受摄入量为25微克/公斤体重。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可以承受50微克。而欧盟的标准要严格一些,是2.5微克/公斤体重/周,相当于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可承受约21微克。

中国对大米设定的镉标准是0.2毫克/公斤。如果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镉含量为0.2毫克/公斤的大米每天可以吃250克,即便是常年吃身体也还不至于受到伤害。但如果长期吃的都是镉含量超标的大米,或者镉含量不超标但也比较高,而大米的食用量又很大,那么也可能出现镉中毒。

面对这种“可能的风险”,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

据湖南省对2011-2015年间在其各市县区流通的千余份大米样本的专项监测调查显示,镉平均超标率为24.3%。从研究结果来看,湖南大米的“镉污染”较严重,再加上其他的食物也能吸收一些镉,镉摄入量超标的风险比较大。

其他地区的大米中虽然也不是“绝对安全”,但超标的比例比起湖南明显要低。所以,如果购买的大米不是来自于湖南,那么“中招”的可能性也就要小得多。考虑到镉的危害是基于在体内的积累,所以偶尔遭遇超标的大米,也不至于忧心忡忡。

对于湖南的大米,希望农业部门对于水土的污染状况进行详细的监测。如果种出来的大米总是污染物超标,那么就应该禁止那些稻田进行种植。此外,对于进入市场的大米,加强对污染物的检测,避免超标大米进入食品供应链。

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保护自己:

  1. 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大米,注意其产地信息;
  2. 注意食谱多样化,增加其他主食的量,减少大米的食用量;
  3. 注意营养均衡,日本的统计显示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可能会增加对镉的敏感性。也就是说,食谱中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可能有助于增加对镉的耐受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云无心的个人公众号,系腾讯较真平台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