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云无心的个人公众号,系腾讯较真平台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营养,所以那些“吃了会让孩子更聪明的食物”备受青睐。
鱼类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吃鱼明目”“吃鱼对脑子发育好”等说法一直很流行。而最近,一篇《吃鱼真的更聪明!对中国儿童的研究显示:每周吃鱼的智商更高》的科学报道,让这种说法似乎有了“科学依据”。
这是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完成并发表在《科学报告》上(Scientific Reports)。研究通过询问的方式调查了541名9-11岁中国儿童的吃鱼频率,把他们分为“不吃或者偶尔吃鱼”“有时吃鱼”和“经常吃鱼”三组,测试了他们的智商,并向他们的父母调查了睡眠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吃鱼多的孩子睡眠质量状况更好,在智商测试中的得分也更高。
这个结果很惊人。以前虽然也有“吃鱼有利于儿童发育”的报道,但一般都是说鱼中的鱼油具有一些健康功效,而这项研究则显示“每周吃一次鱼的孩子智商要高几个点”——这样的功效,可以称得上“神奇”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只是说“吃鱼多的孩子睡眠更好,在智商测试中得分更高”,并不足以说明“吃鱼使得孩子们睡眠更好、智商更好”。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不过,“相关非因果”只是说明“数据不足以得出因果关系”,并不能否定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发现相关性,本身是有意义的。
要从“相关性”中得到“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找出相关因素中的作用机理,在这里就是要找出“鱼通过什么样的生物学机理改善了睡眠,提高了智商”;二是通过大规模的干预性对照实验,来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是需要把足够数量的孩子随机分组,一组吃鱼,一组不吃鱼,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来考察他们的睡眠和智商;三是通过统计工具排除可能的“混杂因素”,如果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混杂因素之后,“相关性”依然存在,那么就可以认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很高。
第一种途径难度非常高,往往需要科学界长期的努力才会有进展。第二种途径看起来不难,但对于食物的影响,实际操作也很不容易,因为“吃鱼”与“不吃鱼”的干预很难双盲,而且还会牵涉到食谱的变化。第三种途径的操作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但很难把“可能的混杂因素”都考虑到,有些能考虑到但也不一定能够收集到数据,所以排除“所有可能的混杂因素”只是一种理想假设。
这项研究也做了排除混杂因素的努力。研究者统计了孩子们的性别、父母的教育程度与职业、是否有兄弟姐妹、家庭所在地、早餐习惯等多项信息,通过统计工具排除了它们的影响之后,发现“吃鱼多的孩子睡眠好、智商高几个点”的相关性依然存在。不过,这也许只是一部分“可能的混杂因素”,还存在没有考虑到的。比如说,研究中统计了家长的学历和职业,但并没有区分孩子们的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高的孩子吃鱼会更频繁,而家庭收入高意味着其他资源更为丰富,而这些资源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和智商测试成绩,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结一下,这项研究为“吃鱼有益孩子发育”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这些证据显示“智商测试成绩与吃鱼频率存在相关性”。虽然这不足以说明“吃鱼提高了孩子的智商”,但考虑到鱼本身是常规食谱中的组成部分,吃鱼付出的代价也不大,所以适当增加孩子吃鱼的量是合理的选择。
同时需要指出,鱼虽然是很好的食物,但它并不能提供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吃鱼太多,也就必然要减少其他食物的量,并不利于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此外,作为水产品,可能富集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比如甲基汞,几乎在各种水产品中都存在。
从营养角度说,水产食品可以“多吃”一些;从安全的角度,要注意污染物的量。权衡二者,美国推荐每周吃340克低汞的水产品,中国的推荐则是每天40~75克。这是对成人的推荐,对于儿童自然需要相应减少一些。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这项研究中,所说的“经常吃鱼”,也只是平均每周吃一次以上。
最后,还想提醒父母们一下:这项研究中的“鱼”,并没有区分鱼的种类。在市场上,不同水产品的价格相差巨大,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风味和稀有程度,跟营养与安全基本上无关。所以对于吃鱼,没有必要去追去“高档”,只要来源可靠、价格符合自己的消费水平,就是好的选择。
图片来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