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信息陆续公布

2023年浙工大牵头承担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

再创新高!

另有承担课题11项

财政资助经费超亿元

1

机载原子干涉型绝对重力仪及航空物探技术研究

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王肖隆副教授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南大学、中国地震局武汉地球观测研究所、东南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校企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共同实施,项目总经费2076万元。
项目研究的适用于机载测量环境的冷原子干涉型绝对重力仪可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绝对值,大幅提高航空重力勘察的实施效率和准确性,方便多测区同时开展并行测绘任务,对提高重要矿产资源勘测技术水平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2

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立体快速监测和溯源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

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方双喜教授牵头,联合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等相关优势单位共同实施,项目总经费2699.50万元。

项目面向国家大气污染物多要素立体监测监管的重大需求,针对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研究攻关,集关键设备研发-反演算法开发-应用示范为一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目标长寿命大气污染物高精度立体监测体系以及质控与标校技术体系,开展在清洁背景大气、典型城市环境、典型工业园区和农业区等不同典型环境的应用示范,实现不同环境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的高灵敏、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立体快速监测和溯源,提升我国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的高精度监测能力,为研发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3

复杂构件激光固态相变组织精密调控技术研究

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群莉教授牵头,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联合实施,项目总经费800万元。

项目针对大型复杂钢构件原位表面强韧化需求,拟通过多热源耦合条件下的材料激光固态相变温度场时空演化行为,复相组织精密调控机理与方法,以及梯度组织的强韧化机制及疲劳破坏机理的攻关,突破大型复杂构件表面精密处理难题,并在能源动力、轨道交通等领域大型复杂构件表面改性实现应用验证,破解高端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4

非细胞生物合成技术

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郑仁朝教授牵头,联合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和浙江普洛家园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实施,项目总经费1800万元。

针对传统生物制造细胞代谢高度网络化、生长耦联依赖等瓶颈,项目以“体外蛋白合成-功能元件创制-系统设计调控-工业测试示范”为主线进行一体化设计,阐明非细胞蛋白合成分子机制,增强蛋白表达水平;揭示酶及人工辅酶的构效关系,创制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功能元件;解析元件/模块适配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开发全局调控技术,构建非细胞生物合成系统的清洁生产工艺。项目将突破非细胞生物合成关键技术,推动营养化学品和生物材料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5

基于二氧化碳封存的赤泥轻质骨料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施韬教授牵头,联合青岛理工大学和美国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实施。项目总经费6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支持150万元。

赤泥为工业提铝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赤泥年产出量超过4000万吨,总储量已达到3.5 亿吨,目前仍以堆存为主,其规模化、资源化、安全化利用率仅为4%左右。项目针对国家“双碳”战略和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方针,以赤泥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需求为牵引,聚焦基于CO2封存技术的碳化赤泥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工艺参数研究,形成一整套造粒工艺装备及其轻骨料混凝土优化设计与制备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实现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在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及CO2矿化封存技术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相关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中美科技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6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基片高效超精密抛光技术

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杭伟教授牵头,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新昌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杭州智谷精工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与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效超精密无损伤加工工艺和装备。项目总经费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200万元。

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备禁频宽、击穿电压高,电子饱和迁移速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空间光学系统、新能源汽车、智慧电网等领域。但其莫氏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化学惰性强,给加工带来巨大挑战,阻碍其广泛应用。此外掌握先进加工工艺和装备的国外公司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限制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和应用。面对困境,项目发挥内地与香港双方研究优势,研发基于等离子辐照辅助超精密磨削和力流变抛光技术,最终获得碳化硅超平滑平坦化无损伤表面,最终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基片的高效超精密无损伤加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内地和香港地区在超精密加工领域的深度合作,并进一步提升双方科研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拟通过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人员互访等形式,互相学习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促进科技交流,努力成为两地交流合作典范。

7

浸入式超声激光复合增材修复技术研究

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姚喆赫副研究员牵头,联合江苏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实施,项目总经费20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经费。

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高端装备中,关键复杂构件作为支撑其运行的主体与核心,其局部损伤将直接影响到装备的整体运行与服役安全,如未及时修复将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激光增材修复可实现尺寸和性能的快速恢复,但易存在气孔、裂纹等冶金缺陷,同步施加超声辅助可抑制冶金缺陷并提升修复件性能,但因超声导入受工件形状制约的局限性而难以工业应用。项目面向关键复杂构件高质量增材修复需求,提出浸入式超声激光复合增材修复技术方法,研究丝导超声复合激光增材修复工艺下的选区等轴化机理、熔池闭环调控方法、显微组织形成及强韧化机理,项目预期研制复合增材修复样机,实现典型件应用验证,支撑能源动力、航空航天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学校紧紧围绕“四个面向”战略指引,坚持“有组织地做有用的科研”的发展理念,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一直主动出击,顶层谋划,从需求指南征集到项目组织提供全链条的管理与服务。“十三五”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持续获批,是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需求能力的跃升,为学校“十四五”科研工作高质量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立足原始创新,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坚持在高质量科研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往期回顾 

来源 / 浙工大科技 
文字记者 / 科研院 张昆
编辑 / 全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 孙思懿
校对 / 科研院 陈微微
责任编辑 / 徐铖铖 包晗
终审 / 王剑斌 周杰
投稿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