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剧团在国内确实不太好做,难点其他人已经说过了。我来跟你盘算盘算实际的。现在一个“盈利剧团”的存活空间就只有北京和上海,我以上海为例。
1. 人
你说的“盈利性剧社”,分两种,全职和兼职。
兼职的话,大家用业余时间排排,租个小剧场,挂在一个演艺公司下面出品演两天,是可以的。算下来,不算赔钱,但是主创人员都没有拿工资,所以不能靠这个吃饭。
那么,全职的话,是指大家要靠这个吃饭的。我不知道你们一共几个人下决心,一个小型的剧团,编导演的主创团队,怎么也得在 4-5 人。在上海生活,每个人月均 3000 是基本,也就是达到饿不死的地步。稍微浮动点,你们的生活费用在 1.5 万 / 月,一年也就是 18 万,取整算 20 万,这个是硬开销。
2. 排戏
排起戏来,专业性还是颇重要的。就算现在戏剧学院学生再不济,毕竟也是四年都接触这个。如果你们没有专业底子,很可能的一点叫做——做出很烂的东西而不自知。这个不知道你们处于哪个阶段。
剧本不知道你们会用原创剧本还是翻译剧本。这两年,翻译剧本的版权搞得蛮严格。一些专业院团为了翻译版权的问题都弄得满头包,所以,基本还是建议你们自己写。
舞台以外的东西,像什么舞美啦,后勤啦,道具服化啦,就不展开了。说一个数据供参考:专业院团一个新戏的小剧场演出,首轮一般放 10-15 天的排期才能回本。这样的制作,所有成本大概在 50 万上下,排练周期在 4-6 周左右(虽然我觉得这时间还是太短)。
3. 出品
出品你有几个事情要解决:1. 资质问题. 2. 审查问题. 3. 剧场问题。
资质问题,如果你要自己搞的话,你得先搞几个经纪人证,再注册公司,再搞演出证。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找一个出品公司挂在下面出品,前提是你的戏够好。这个问题不算大。
审查问题,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审查部门。每一个公开演出的剧本,都需要送上去审,才能进剧场,不然就只能做做野团。野团是肯定养不活自己的,下河迷仓撑了那么久,终究还是关门了嘛。偏偏,上海的审查尺度比你想象的更严一些,相当保守。你作为一个小剧团,如果倾向性稍微擦枪走了火,基本上就要出事儿。但是,如果你跟专业院校的比剧本,比表导演,那更是不太明智吧?况且,你要知道每年表导演毕业的学生都一大把,80%都转了行,就是因为这行现在还吃不满那么多人呀。
剧场问题:大剧场就不考虑了。上海的小剧场不多,好的剧场就更不多了,大家抢。有的场子和时间段,不是你出钱就能拿的下来的,认识人与不认识人,价格差别也几大。而且,现在的一个情况就是:剧场比剧团的腰杆子要硬得多。烂戏能够放在好的剧场里演,可能比好戏在差的剧场里演票房要好,这是现状。另外,剧场其实也挑戏,两边要对的上胃口,也是一道坎儿。
4. 市场
上海话剧市场现在基本上还是几大出品方的天下,又以话剧中心及前话剧中心人员为核心。2013 年算是异军突起的独立制作,也就蒋公的面子和驴得水两部。这两部戏都是在民国的时代背景下“借古喻今”,大家懂的。并且他们的首审也都不放在上海。
另外还有一些很宏观的问题,比如你如何不向市场低头呀,怎么处理和部门的关系呀,这我相信你们都想过,我就不细说了。
虽然说了一大堆可能令人吓退的话,但是呢,做不做这件事,还是取决于你爱的够不够深。
金士杰当年也是天天到朋友家蹭饭,衣服破了都舍不得补的嘛;赖声川当年也是厕所录音,客厅排练的嘛;孟京辉如果当年活得逍遥,他也就不会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来做戏了。
这事儿很难,没错,但是肯定在往好的方向上走。你看看现在中国话剧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你就知道想象空间还有很大。如果不做,那自然是一点机会也没有;如果做了,可能就在它的爆发之前,赶上末班车了唷。
这个世界很大,事情总是靠所有人一点点撬动起来的。加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