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企业竞争力的讨论,其他长篇讨论还有:电子产业大趋势 – 企业分析 – 知乎专栏。
工业企业创造利润的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建立市场门槛,使产品难以被仿造,一般来说,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一些:
价格:
价格和制造成本关系密切,但也不能划等号。在很多工业资材领域,价格优势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可能在盈亏线上挣扎,一点成本上的好处至关重要,寻找最低报价十分有必要,当然这会导致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企业间容易形成暗地里的价格联盟(如汽车线束),说到底还是供应商和客户间的利益分配不能失衡,大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单方面依赖。
不过客户(或消费者)并不总是把价格放在第一位(如iPhone),在相对多的行业里,廉价会给人以不可靠的印象,也有的客户自身就对价格不敏感。更普遍的是,多数大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有的甚至有战略参股,另外更换供应商的涉及面很广,有时根本达不到削减成本的目的,反而使得企业与当前供应商交恶,难以回头。
被迫更换供应商:当企业面临事故或灾害时可能无法继续生产,企业面临机会损失,但是通常老客户们会在其恢复生产后重新回归老供应商的怀抱,这里面的逻辑是,新的供应商并没有积极性进行投资(提升产能)以应对这种临时需求,因为一旦切换供应商,出事故的工厂在复工后会产生大量闲置产能,搅乱供求关系,压低了产品单价,这对全行业都没有好处。
行业不同,影响成本的因素也不同。有时是平台化(可以大量削减研发和设计成本,如汽车行业),有时是提高产能利用率(设备的运转成本并不随利用率增加而线性增加,大多数设备在低开工率下的使用成本仍很高,如半导体行业,更不用说固定成本了),有时是规模效应(大规模采购部件时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也易于应对大量订单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时是生产上的差异(简化生产流程、独自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如基础化学品),有时是地理因素(选择在原料的出产地或廉价劳动力提供地生产)等等。
企业削减成本的方式有很多,如撤出亏损业务、裁员、与同类企业合并(最大程度避免重复性竞争,把相互砸钱厮杀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等。
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上的优势是一系列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门槛是最难打破的,逻辑是小厂家自身缺乏口碑,因为规模小难以削减成本,因为盈利少其研发、投资开支也少,形成恶性循环,大厂手握更多资源很容易把小厂家排挤掉。
当然各行业的市场份额变动还是很大的,逆袭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生产工艺的变化,次要原因有固定客户的经营情况变化。
创新性和前瞻性:
从无到有的需求才是最吸引人的,因为缺乏竞争对手,初来者往往独享高额利润(如iPad)。对于供应商们也是一样。当然,任何产品过了普及期都会陷入“商品化”的怪圈,单价大幅下跌,规模效应失效,依靠数量只能提升利润总额而非利润率,不过利用完成普及前积累的大量现金,企业能够寻找下一个killer application,从大的方向说只要人们的收入提升,需求也会随之跟上,下一个killer的市场肯定比上一个大,就看企业能否押准了。
既然有“从无到有”,那对应的就有“从有到无”。新产品的热销会产生连锁反应,旧有产品的市场就极为不利,当新产品从任何角度来看都足以取代旧产品时,旧产品必然时日无多,这种趋势并不难推测,我举一个例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摩托车市场在汽车普及后陷入低迷,摩托车变为休闲用品(小众市场)而非交通工具(步马车的后尘),那么目前摩托车的主要市场亚洲各国未来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厂家自己绝非不知道,但是厂家并不着急,原因是这个日子还很遥远,目前进行投资仍然可以完全收回并取得利润,到了市场到达拐点的时刻,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其技术,企业会面临安乐死,其实安乐死也太糟,因为企业仍然有很多时间用手头现金寻找其他利润来源,甚至收购别的企业。在极端情形下,一家原本经营良好的企业在0收入的情况下(没有收入只有开支)仍可以存活5年以上,现在全球最优良的企业可以坚持20年余无收入而不倒闭。
前瞻性的另外一点是投资的用处,把钱往水里扔(建一个不赚钱的工厂)就糟蹋了过去辛苦积攒的利润,贪便宜收购前景不佳的企业(别人挑剩下的)很容易反被拖下水。即便以前的投资都获得成功,只要最近的一次失败,对于企业的打击其实是很大的。
建立同盟:
同盟的意义除了从对手转为队友外,更重要的是共同分担风险和发挥各自的长处,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如灵活运用同盟企业的工厂,消化对方的多余产能、解决自己产品的供应不足,这比自建工厂从头再来要合算很多,至少节省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再比如制药厂共同承担研发开支,开发成功后在自身营销团队擅长的市场销售药品,这样分散了研发失败的风险,若成功则可使各自利润最大化。
服务能力:
产品一旦故障,及时的维保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损失的是客户的时间、金钱和信誉。高质量的维保意味着高成本,但会有助于形成绑定关系(给客户量身定做),牺牲短期利益谋求长期合作是很合理的选择。
摆脱困境的能力:
除了财务上的技巧外,主要还是依赖技术。技术全无用武之地是不可能的,愿不愿意放弃既有产品结构,下重金灵活运用现有技术转型是摆脱困境的关键。很遗憾不少企业视新技术为洪水猛兽,为了避免同类相残,企业会极力寻找其死角以维持自己产品“还有竞争力”的结论,多数厂家不愿相信趋势的拐点已到,还在满心等待复苏,到了不得不承认失败时,转型的最佳时机已过,此时新的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此时企业陷入困境,复苏的渠道仍然有很多,比如变卖周边资产一心经营核心部门,但是这里有一个悖论,企业不愿意出售能够换取大量现金的优良资产(虽然不是经营重心,但仍然期待其前景),急于出手的资产却因前景黯淡而难以找到下家(没人愿意掏钱接手烂摊子,不但赚不到钱还要往里砸钱),通常被卖掉的是那些中间地带(经营情况不温不火的资产)。
管理能力:
一个好的领导者有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企业脱离市场环境成长。因为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产生的效果不及对某个人的信任,当经营团队受到外界质疑时,其战略必然举棋不定(若一意孤行则风险太大),也就增大了失算的风险。如果能形成和缓的氛围,企业战略就会更加有可持续性,激进的同时也会留有后路,在关键时刻就会有一些选择余地而非被迫。
参考资料:本人经验。
— 完 —
本文作者:leon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