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琼和孩子们的关系,与其说是母子,更像是朋友。)
记者_张莹琦 摄影_孙炯
曾琼在厨房里做蛋糕。巧克力粉、面粉和牛奶和在一起,她用力慢慢搅。女儿罗衣过来打下手,母女俩有说有笑。很快,满屋子都是巧克力蛋糕的甜香。
初夏傍晚,阳光温煦。十几分钟后,曾琼端着刚出炉的蛋糕走进自家别墅的花园。罗衣迫不及待拿起一块塞进嘴里。不一会儿,哥哥塞乐看见,几乎是冲过来一把夺过:“都被你们吃完啦!”
看着哥哥和妹妹嘻嘻哈哈打闹,妈妈曾琼笑得像个小女人。作为上海艺术场董事长、艺术节发起人,看似女强人的曾琼,有一套自己的“妈妈经”。
成都姑娘嫁给法国绅士,这个中西结合的家庭,带给她很深的幸福感。从孩子出生起的整整10年里,曾琼没有工作,在家和孩子朝夕相处。“玩伴”,是她生活的关键词。从换尿布,到一起做糕点,一起打乒乓球,还像个孩子似地陪看动画片,看韩剧,一起花痴地笑。
现在,曾琼和孩子们的关系,与其说母子,更像是朋友。有时塞乐打球回来,看到要出门的妈妈,问一句:“美女,你去哪儿?”曾琼说,在她的教育里,没有所谓的说教,也从不强迫孩子们学钢琴学奥数,她要做的,只是顺着孩子们的兴趣,陪着他们保护他们,任童真自由生长。
她说,生活是磨,感情是在这长期的相处中,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一起做烘焙的快乐时光
孩子很小的时候,曾琼在法国,喜欢进厨房。如今对于异国生活的怀念,具体到屋子里巧克力的浓香。巴黎的早晨,当一家人还沉浸在美梦中,她会第一个起床,享受做点心的时间。做很多好吃的东西,全家人吃得高兴,她也满足。所以,当问起最喜欢妈妈的哪一点,大男孩塞乐的眼睛立刻亮晶晶的:“妈妈做的提拉米苏,全世界一流。”
女儿罗衣也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下,渐渐爱上烘焙的。从一开始闹着玩来参与,到最后自己独立做,曾琼感慨,这就是基因,是一个家族的血统、习惯、情感。“任何时候她闻到烘焙的香,就会想到家。塞乐也一样,到任何一个地方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妈妈。”
起初由妈妈手把手地教,慢慢地,罗衣学会了自己翻菜谱做点心,一次次地实验。曾琼回忆,有段时间她在浦东上班,每当忙碌疲惫,收到女儿做好蛋糕发来的彩信,看到“妈妈你回来可以吃”的字眼时,心里都是满满的开心和骄傲。
她记得有一次,丈夫米歇尔身体不好,情绪低落。那天晚上9点多,她看到罗衣一个人默默下楼走进厨房。她惊讶地问:“这么晚了你还做点心?”小姑娘的回答让她窝心:“爸爸心情不好,我做一点东西给他吃。”
在曾琼看来,陪孩子做点心这件事也许本身很无聊,本质上跟做面、做饼干没有任何不同,但女儿在这里边流露的,是对父母的爱,对家里其他人的关心。
她庆幸,孩子们入读的法国学校,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前段时间,罗衣的学校定下来假期大家去台湾旅行,需要每个家庭交一笔钱。为了减轻家长负担,老师跟同学们说,你们每个人回家做点心吧,把做好的饼干蛋糕拿到学校来卖,卖得的钱可以作为旅行补贴。罗衣在家做了很多次。“最多的一次,他们team4个人还是6个人,卖了1800多块钱。我觉得非常棒。”
“不管是在家做点心,还是做完点心去学校卖,都是父母在他们成长阶段给予的很重要的东西。”曾琼说,她看重的,不是教会了女儿做烘焙,让她变得多么能干,更重要的,是这件事里包含的家庭情感。有时候说说八卦,聊聊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她尤爱和女儿一边做烘焙一边交流的快乐。
工作最辛苦的时候,同事们也会跟曾琼撒撒娇:“老大,我们最想要的是你做的苹果派。你拿些来鼓励鼓励我们吧。”曾琼笑,这同样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谁也不缺一个苹果派,但缺的是你做的苹果派。”
除了陪女儿做烘焙,曾琼偶尔也会带孩子们郊游,到法国农庄度假,摘水果。塞乐爱好运动,打乒乓球就是从爸爸妈妈那儿学的。虽然不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但每回塞乐打开电视的时候,曾琼也会凑过去一起看,一起笑,像个大孩子一样。“重要的不是看什么,而是你陪他看。”
“泡”出来的亲子关系
曾琼成长于成都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出版社编辑、作家,母亲是一名医生。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父母努力工作,并没有太多时间来陪她。不过,这些文艺的片段还是在她的记忆中闪闪发亮:父亲用锅烧化饴糖,做出一个个小动物形状的糖饼儿;用纸盒做暗房,晚上在里边点亮一盏小红灯,DIY洗照片。
“他们经历‘文革’,没有个人选择,也没有条件停下工作。”所以当物质条件宽裕时,曾琼便辞掉工作,做起了全职太太。在那10年里,她育儿、看书、烹饪、侍花弄草,把写巴黎生活的随笔结集出版。曾琼认为,育儿其实不用太刻意,如果自己做得足够好,那么孩子们看到的她,一定跟成天打麻将的妈妈们有所不同。“亲子关系是‘泡’出来的,在一言一行里,你的价值观,孩子们一定可以看到。”
每年夏天和圣诞节,曾琼一家四口会出去旅行。旅行中,文艺气质的曾琼常常带着孩子们逛博物馆。孩子们小时候看不懂,心生抗拒,曾琼只好拖着他们去。“现在也许看不到影响,但慢慢长大的时候,有一天,他们看过的博物馆,一定会在身体里面苏醒过来。”
亲密的关系也在这朝夕相处的陪伴中日渐稳固。4月24日,曾琼发了一条微博:“昨天提及行走,chloe(罗衣)给我留言:‘妈妈要去哪儿咱们就去哪儿,想下地狱我也去。’看到当即泪奔。”
如今孩子们已长到了不用每天“陪伴”的年纪,曾琼说,常有妈妈问她,你家小孩会叛逆吗?她答:“不会,因为他们没什么可叛。”
罗衣小时候,曾琼想过让她学跳舞,女孩子嘛,练练体形总是好的,“但孩子不喜欢,也就拉倒了。”从来没有布置过家庭作业,不勉强孩子们学这学那,曾琼认为,童真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过早失去它成为“小大人”,孩子们也就失去了快乐。
避免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也让曾琼觉得“很lucky”。每天放学后,小区里玩耍的都是外国孩子,“中国小孩也许在家里写作业吧。”孩子们在院子里滑滑板、骑车、打网球,“各种疯玩”。有时候,她也会参与到其中去。
罗衣刚上学时很害羞,让她叫一声“老师好”,她死活不肯。老师说,没关系,不用叫。但时常会找曾琼,并说服罗衣加入学校合唱队、戏剧团。曾琼发现,正是在这样一年一年的活动中,罗衣一次比一次“更Open”。
曾琼说,她欣赏这种教育方式,关注的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个性、心态、自由,保持了完整的童真。而她也正是这么做的,“教育不是拉下脸来说道理,实际上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把它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