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创新若和旧的事情相容,比较容易扩散,这是创新的相容性。

第二,对投资人的建议,得有自己的主见,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经验里,既不能打哈哈对付过去,也不能言听计从。

第三,CEO要把自己做得不好的部分,不断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除了战略部分。

第四,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有前途的,你做的方法是正确的,你是有分享利益机制的,小公司不会比大公司招人难。

一次吃饭的时候,朋友问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如果你的今日头条能卖个好价钱,会不会卖掉?你创业八年,做了四个项目,没做成一件事,现在卖掉公司,是不是好主意?张一鸣马上放下筷子,语速加快了:“你要看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么?如果是做出10亿人用的产品,那肯定不算。不过我参与过的产品,像饭否,那是很多人第一次使用微博。我确实还没做到影响10亿人的公司,但趋势还是有的。我们现在在做一件事,让信息能分发到每个需要的人手里。”

坐在他对面的朋友,看到张一鸣眼睛在发光。2014年6月4日,今日头条宣布完成C轮融资1亿美元,公司估值5亿美元。这款于2012年8月上线的产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用户超过1.2亿,月活跃用户4000万。

这款看起来和市面上大多数新闻客户端相似的客户端,自动挖掘用户的兴趣,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推荐到用户眼前。内容不仅仅来自传统的新闻网站,还来自博客,来自知乎、雪球、马蜂窝等UGC网站。

今日头条没有编辑团队,对内容不进行人工干预,全靠算法进行推荐;也不进行内容的生产加工,只做内容分发渠道。如果要类比,今日头条与搜索网站类比更合适——今日头条的团队也这么认为,推荐是搜索的迭代。

这个团队相信,机器比人更稳定,一个人来做判断,一次两次,一个人做的判断可能更好,一百次两百次就有偏差了,做一千万次就很差了。他们希望机器通过学习、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够即时响应需求。今日头条技术总监梁汝波列举了一个理想场景(自然,他们距离这个还很远):一位到今日头条面试的学生,在会议室等着面试,拿出手机一刷,今日头条上出来的就是其他面试者在论坛上、在微博上分享的面试经验。

今日头条产品总监陈林也列举了一个理想场景:你平时喜欢篮球、喜欢汽车,从来没显示过你喜欢旅游。突然有一天,你对旅游感兴趣了,今日头条预先挖掘出你的隐性需求,将旅游的内容推送到你面前。

他们希望这个机器足够聪明,聪明到能够细分出你到底是讨厌明星的某条新闻,还是讨厌这个明星,或者是讨厌这个明星的公司,由此判断该推送不该推送哪些内容到你面前。你要让用户做的事情越少,就意味着机器要做的事情越多。

这是今日头条的想象空间所在:到底链接人与信息的效率能够提高到什么程度?现在不缺信息,缺的是如何让信息有效率地流动到需要的人面前。

“一个门户网站一二十亿元的收入,市值最高几十亿美元。门户不是我们的天花板。”张一鸣说,他对今日头条的定位是信息的入口,和新闻客户端不存在竞争,和垂直门户也不存在竞争,他说今日头条每天都收到很多希望合作的邮件。

向张一鸣提出“现在卖掉不是好主意吗?”的朋友周劼人,是一家媒体的记者,她原本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抱有天然的敌意,觉得它们让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让人越来越浅薄。不仅仅如此,对于传统媒体来讲,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掠食者,门户网站采用了内容,带来流量,获得了数亿美元的广告,但是传统媒体并不能在这场盛宴里获得多少利益。

周劼人意识到,今日头条不一样。她所在媒体做的内容,今日头条直接将流量导在源头的页面上,包括原网站的logo、完整链接、页面上的广告都保留了,而不像其他地方进行了转码。今日头条免费使用了周劼人们创造的内容,但没有危害周劼人们的利益,甚至帮助他们更精准定义用户。“这个创新微不足道,但在创造新闻资讯良性的业界生态。我很赞赏(张一鸣)他做生意的方式,大家就是应该共同做大,他和其他新闻客户端没有矛盾。”

2012年底,今日头条日活跃用户过百万;2013年底,日活跃用户过千万。这是创新的相容性,创新若和旧的事情相容,比较容易扩散。

今日头条也在考虑,帮助内容生产商做自动广告匹配计划。在我跟张一鸣聊天的当天下午,有媒体拜访今日头条,说今日头条给他们带来了500万PV,但他们销售能力有限,没有很好的变现手段。张一鸣考虑做一个广告系统,让这些内容生产商做很好的变现。

2013年8月份,今日头条开始考虑商业化,原京华时报广告部主任张利东加入今日头条,“这件事成长速度比我想象中更快。从2000年起的PC互联网过去跟媒体走得很近,现在越来越远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可能对我们这代媒体人来说是唯一的机会了。所以,我没有犹豫。”张利东认为今日头条做的是流量变现的生意,到2014年4月,月收入过千万。

2014年4月,今日头条销售部做出了一笔200万元的广告单,方案设计是让有意愿的用户去点击一个按钮,便会弹跳出广告商的窗口(例如获得优惠券什么的),陈林觉得这影响用户体验断然拒绝了。张一鸣在邮件里,这种事情以后交给陈林判断就行了。以公司规模,这个200万元的单子最终需要张一鸣确认。张一鸣选择了取消广告,他的标准是,产品经理反对,他相信产品经理的判断。至于销售部门,他们也知道,如果影响到了用户体验,以后更不好赚钱,为了将来更好地赚钱,所以先牺牲。

我拿此事问张一鸣,他回答说:“如果我公司一年只有二十万元的收入,200万元的广告单我肯定会接下来。不缺钱也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尽可能要做符合长期利益的事。”

张一鸣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分发,要追溯到2008年。这位不过31岁的创业者,却有8年参与创业的经历。2005年,刚毕业的张一鸣和师兄一起做协同办公软件,以失败告终。2006年初,他加入酷讯,成为酷讯的第一名工程师,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经理到技术委员会主席,不到两年时间,他就管理40人的技术团队,这对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很有锻炼。就在那时,身为酷讯投资方之一的SIG(海纳亚洲基金)合伙人王琼认识了他。她觉得张一鸣谈到专业内容就滔滔不绝,对其他事情不愿意发言,刚开始的时候还会紧张脸红。

2008年,张一鸣加入王兴的饭否网,负责搜索、热词发现、信息分类。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真正思考信息分发的事,他将Alex上排名前1000的网站都看了一遍,研究其分别是什么类型,是否在增长,也将所有的信息分发网站都看了一遍,思考有无更有效率的信息分发方式,并动手做了好几个原型。他意识到,社交和获取信息是两码事。Twitter(饭否网模仿的对象)通过社交方式获取信息,有噪音,不够精准。

投资方将酷讯房产频道拆分成独立公司九九房运营的时候,王琼想到了张一鸣,她邀请张一鸣负责公司。

2011年,他推出了手机上的房地产应用,有6款产品,3个月用户到了100万。但是,像这种O2O产品,凡是不能完成交易的都是隔靴搔痒,不能完成交易就不能跟踪信息。在九九房,他对信息的搜索、排序、分发又有更深入的了解。有款产品是房产资讯的新闻客户端,将一些评论聚集起来,在做排序的时候,考虑到评论人的名气问题,将潘石屹和王石他们的评论排在前面,效果不错。

张一鸣自己做实验,写了一套系统,自动将中国当前最热闹的资讯筛选出来,按地域分类、按用户兴趣分类,效果还不错。他意识到,在移动兴起的时候,擅长信息分析和推荐的自己,应该做一个更通用的产品,这是技术、创业的新浪潮,市场很大。他告诉王琼,希望退出九九房,出来创业,在手机上做一个能够集合优质信息、个性化推荐的软件。王琼先劝他不要冲动,现在做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很多过得并不好。你先想清楚,想清楚了,你要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你要做什么我都会投资。

找到一名好投资人,对创业者来说是幸事。王琼说:“你需要跟投资人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投资人知道你要干什么、风险是什么、需要多少资金,何时要钱、何时叫停、何时加大力度。有一个好的投资人和你配合,不会在钱上捉襟见肘。”今日头条的A轮融资来自SIG,王琼看到DST的尤里·米尔纳在美国投资了类似的公司,就努力联系上对方,介绍张一鸣和其认识,尤里·米尔纳是今日头条的B轮投资者之一。

王琼说:“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规划好自己每个月的具体计划,关键指标的计划非常重要,这样使得你在一些事情上不会犹豫,该花的钱可以花,配合融资节奏,恰到好处。发展过程中,尽量不要有太多诱惑,要对每一个节点都非常清晰。张一鸣在A轮融资不太多,但非常专注。这是从零到A轮的重要特质。从A轮到B轮,公司就要强化一两个关键指标,加大投放、推广力度,验证前期模式是否可行。”

她和张一鸣相识7年,每周通话几次。她感叹,“他从少年变成了领导者,除了他的员工,我们这些投资人也被他领着往前走。”

张一鸣是典型的理工男,如果见面聊天话题是他不感兴趣的,明显显得精神不振;聊得兴起,就滔滔不绝,如果对方说某某公司股价是4毛,他会马上掏出手机查看,纠正说,是3毛6。他是极度理性的人,做事讲究方法论,上线一个APP都会做AB测试,对比哪个版本更好,连App取名字都是先想一堆名字,然后投放广告推广,看不同名字带来的点击率是什么样的,最后确定名字。

你每提出一件事,一定要告诉他逻辑是什么。以前张利东会凭感觉做事,一拍脑袋就做好决策。但是张一鸣会追问下去。如果张利东告诉他,准备做到一个亿的收入,他就会问,一个亿怎么生成的?日活跃用户该有多少才能贡献出这么多力量?

张利东一次跟一家公司合作,做出的方案对今日头条的收益是最大化的。但是合作起来,麻烦一堆,两个月之后又改了方案重做。自己收益太满了的话,对方对你的预期就很高。张一鸣现在就说,不要谈得太满,把价格谈到天花板不是最好的方案,谈到80分就好了,大家都有余地。王琼说:“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不仅仅是技术,如何为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他都在学习。他善于思考、抓住重点,在短时间内找到捷径,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有投资人私下问王琼,你觉得公司在B轮以后是否该引进新的CEO?王琼说,你们完全低估了一鸣的能力,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在他的周围,用了很多有能力的人,还有,他向业内外牛人虚心请教,他的发展空间,不会局限在一个方面,如果他没有这些特质,他就走不了多远。

在今日头条管理结构搭建得不够合理的时候,王琼向张一鸣提出来,张一鸣会向她反馈,有些问题是要马上改的,有些是要过几个月改的,有的是改不了的。“他不像有些创业者,我没问题,你是在挑刺,将建议和提醒视作负面言论。有的创业者对投资人打哈哈,有的对投资人的建议是言听计从。张一鸣有自己的主见,兼收并蓄地融入到自己的经验中。他经常自省,今日头条是庞大的机器,不断学习、修订,这个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张一鸣和今日头条一样,不断反省、修订,变得越来越成熟。”

校内网联合创始人、美团网副总裁王慧文创业做淘房网的时候,跟做九九房的张一鸣打过多次交道。他觉得张一鸣原先更偏重技术,不怎么关心管理。这几年更重视技术和管理的平衡,总体上还是偏技术型的CEO。九九房的CEO经历,让张一鸣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如何将人、钱、方向三者结合起来,把握好三者的节奏。原来做员工,更多的是提建议,只要提出有价值的东西就可以了。但CEO要更多地面对最终结果,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是问题的终极处理者。

“我觉得企业家大多独裁是有物理原因的,决策是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中间信息交换的次数、频率和速度要求很高,很难分解到几个大脑完成,公司又只允许有限次的实验,肯定必须是CEO一个人做决定,CEO是接收到最多信息的人,对公司产业、愿景有最深的理解。独裁的前提是善于听取意见,先充分吸收信息,才能独裁。所以我们公司,第一要保持扁平化,第二要通过IT工具和工作习惯,让信息传递高度透明、更有效率,在我这里,一个业务员也可以知道我的想法。”

他认为CEO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给出不同阶段的目标。CEO把自己做不好的部分,不断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除了战略部分。“我被取代的概率不大,因为我在(今日头条)这件事上花的时间最多、持续思考最多的人,你对这家公司最熟悉,每天都在这里不断思考,在整个过程中非常投入,不太可能成为这家公司没用的人。”

前酷讯创始人、现唱吧创始人兼CEO陈华说:“我觉得张一鸣是整个酷讯里最愿意去反思的员工,经常找我去讲,我们当时有些东西为什么做得不对。”2006年,张一鸣是陈华招进酷讯的第一个工程师。

在酷讯,张一鸣学到了“要让自己变得更有判断力,自己能够处理问题,不要让别人担心。公司的创始人要对公司有控制力,投资协议要合理。”张一鸣作为酷讯的技术部门负责人,管着几十个人,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管得不好。他应该找到好的人,淘汰差的人,让团队处于最好的状态上。那时候,他没有意识到淘汰差的人也是他的责任,他基本没有开除过人。

我和张一鸣聊过两次,第一次是今年1月23日晚,聊了三个小时。第二次是5月15日晚上7点半,我走进今日头条办公室,正好是晚饭时间。公司为员工提供一日三餐,聘请了4位厨师,每天轮番做出不同的饭菜。张一鸣甚至给厨师们也发放了期权。有员工说,在今日头条工作半年,体重增加了十多斤。

张一鸣端着碗,站在走道上,边吃饭边和同事聊天,他看起来仍像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少年。只是和他聊天的时候,你才会强烈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自信,有一种世界尽在心中的气势。我和他总共聊过两次、五个多小时,我向他提了一些苛刻的问题,他大多以平静的语气一一化解。晚上9点50分,我跟张一鸣的聊天快结束的时候,正好他的同事来敲门:“一鸣,有个面试的人到了。”

1月23日,我第一次和张一鸣见面时,今日头条只有80多人,到5月15日,今日头条有160多人,技术产品团队有90多人。从2013年7月到2014年3月,今日头条人力资源总监肖金桂平均一个月见一百来人。创业公司招聘优秀的人才,是个难题。一开始,招聘10个人里有一两个愿意见面聊聊算不错了,她甚至在候选人楼下等着,等到对方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见面聊。现在,10个人里有五六个愿意见面聊聊。

肖金桂在九九房的时候就跟张一鸣打过交道,她第一次见张一鸣,感觉对方像个人力资源经理。这几年时间张一鸣进步飞快,现在是一个有全局观的CEO了。员工评价张一鸣是“目标坚定、锲而不舍”的人,在招聘上,张一鸣这个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遇到优秀的人才,就会特意记在脑子里,保持联系,不断邀约。今日头条里有员工就是在九九房时期就开始发offer,一直发到今日头条,总共发了四五次offer才加入团队的。

我问张一鸣,找人才难吗?他说,有什么难的呢?今日头条能够提供比大公司略低或者持平的工资,更多的股份,还有做事的空间。“短期回报不会有很大差距,又有很大的长期回报空间,事情又有挑战的难度,同时团队也很牛的,我觉得没有不愿意来的。”他要做某个技术方向的事,会找这个方向最好的人见一遍,花很多时间在见人上。另外,技术也要服务于产品,产品和技术的结合是最关键的部分。在这一块,他认为今日头条比大公司想得更深入。

“我的员工不会这么容易被人挖的,巨头做这事,除了薪酬,他能发多少股票呢?腾讯能发1%的股票吗?他愿意把1%的股票奖励给非常优秀的人吗?我们可以。对方能给十倍的薪酬吗?也不会。我觉得小公司招人不会有劣势,大家总是有这个心理负担,我没有。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有前途的,你做的方法是正确的,你是有开放的分享利益机制的,小公司不会比大公司招人难。我自己感觉,最优秀的人不愿意待在大公司。”

近一年来,有几家大公司的CEO找过张一鸣,希望收购今日头条。张一鸣略有心动,却不会纠结。他的目标是要把事情做成,如果有利于目标,不管收购或者控股模式也可以的。但是“大公司的收购并不利于把事情做成,互联网巨头之间火并得太厉害了,一旦让某个公司战略控股,就卷入了战场。如果你被百度投资,那可能就没法在360上分发。”

“我强烈感觉到移动的发展和继续学习的必要性,移动让整个信息的组织、分发、信息服务发生巨大的变化。我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大家处于一个巨大变化的时空中,最近两年恰好是中国社会、经济、科技产业,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你恰好有机会在这个时间做一家公司,接触到非常多的不一样的人和事,跟他们做出不一样的事情来。在这个巨大的时空变化的节点上,你有机会成为影响信息、经济、社会的贡献者,就像插上了翅膀。”

近来,他接触了周鸿祎、张朝阳、曹国伟、尤里·米尔纳等人,他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甚至有机会在全球做出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有条件招聘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

这位穿着灰色T恤、看起来还带着学生气的CEO,说:“如果我想卖掉这家公司,我现在就可以拿上10亿元。不过,离开这家公司,我一年内再做出一个一百万用户的事情,说实话,很可能我做不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能够让自己更激动、更有挑战的事情。如果你有机会持续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得足够大,你会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这是最重要的。”

李志刚的微信公众号:企业家观察(qiyejiagc)。

作者:李志刚 商业作家

关注新商业变革、新商业领袖。

联系邮箱:next1066@vip.sina.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护知识产权从小处做起。

— 完 —

本文作者:李志刚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