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旁观者们,有会叫“警察来了”的,有说拿菜刀上去的,有号称要上去泼油的。但在现实中遇到这种事,他们(我们)可能什么都不会干。哪怕下个星期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可能还会是同样的结果。我相信他们(我们)都是关键时刻不靠谱的。但,我们未必就是冷漠的,真的。

每次看到这样惨痛的事件,我都不会想如果我是旁观者我该怎么办,因为我很可能处于发蒙的状态,想帮忙却又不知道该不该帮、怎么帮,而且想必绝大多数人会跟我一样。我通常想的都是:如果被害人是我,我该怎么办?

在这种很多人围观的情况下,肯定的一点是,我绝不能因为现场人多,就放松警惕,等着别人来救我,必须要自救。自救的方法不是练好绝世武功一个打十个,不是抓住机会夺路而逃,而是在上述方法都行不通的时候,指定来救我的人

听上去很离奇,又不是上帝之手,指谁谁就来救你吗?我也没有真正试过,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希望永远不要有。只是这么多年来,我实在是没有发现更好的办法。我跟父母说,如果在外面摔倒了起不来,没有人上来扶的话,要指着最近的人这样说:“那个戴眼镜的姑娘,麻烦上来扶我一把 / 救救我!”如果我遇到麦当劳的情况,我可能会指着离我最近的男性:“大哥,救命 / 报警!!!!!!!!!

感觉不管用吗?我也觉得,但是在看到麦当劳这个案件的时候,我立马想到的是当年从《影响力》上看来的,50 年前美国那个著名案件。

1964 年 3 月,纽约一个名叫 Catherine Genovese 的 29 岁女性,在深夜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杀害。凶杀案并不是消无声息地发生的,而是发生在喧闹的皇后区。整个凶杀案长达35 分钟,凶手追逐并袭击了她3 次。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大声呼救,共有38 个邻居看到了凶杀案的发生,但最后,连一个报警打电话的都没有

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困惑。当审讯案件时问这 38 个人为什么没有报警的时候,他们大多数的说法是:“我真不知道。”当时很多美国的报纸、杂志、电视和整个社会都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批判冷漠的社会、麻木自私的美国,直到今天还时有提及。而且,在这 50 年里发生了无数类似的事件,这次的麦当劳只是其中之一。

但当时两个心理学教授 John Darley 和 Bibb Latané基于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不一样的解释。他们推测,发生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那么任何一个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都很低,最后很可能谁都不帮忙。可能的原因是:

1. 每个人都想着其他人去帮忙,自己的责任感降低;

2. 每个人都关注着其他人的反应,以此来判断事件是否紧急,然而,当所有人都表现镇定(其实是在偷偷互相关注)的时候,在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下,大家倾向于把这件事理解为一个不紧急的事件。这种缺乏信心而需要参考别人做法的现象叫做多元无知效应。

麦当劳事件,很可能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大家都认为不会太严重的环境当中。这种认知的来源不是受害人的情景如何,而是其他旁观者的表现如何,所有人可能都陷入了多元无知效应这样一个诡异的氛围中。

而那两位教授最后的推论是,遇到紧急事件,往往不是人越多越好,一个人可能比一群人有更大的作用。他们用实验验证了推论。让一个学生装作癫痫发作,5 个人在场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是 31%,而只有 1 个人时是 85%。纽约的另一次实验,3 个人同时看到烟从门底冒出时,他们报警的概率是 38%,而只有 1 个人看到时是 75%。多伦多的类似实验,数字分别是 16%和 90%。所以可以推测,旁观者的存在,可能反而抑制了一个人向别人提供帮助的几率。

从上面的 75%、85%和 90%可以看出来,虽然不知道社会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冷漠了,但总是有人愿意帮助人的。很多人不出手相助,很可能不是冷漠,而是不够了解状况。所以,怎么让一个人从一群镇定的旁观者中,意识到这是一个应该救人的危急情况,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采取一些行动,这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指定来救你的人,就是其中一种方法。被指定的人,被放到了救援者的位置上,他会明白,是他而不是别人应该提供帮助,当一个人提供帮助后,往往会有其他人接着一起帮忙。这个方法的目的在于,减少旁观者对你的处境和他们责任感的不确定性

当年看《影响力》的时候,我还对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一窍不通,但对这个事件和分析的印象深刻。在对神经科学这几年的学习研究中,我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而且我也没有亲自尝试过。希望更多的人来分享更好的办法,让我们自己、家人、朋友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自救,哪怕是在紧急时,想到这些方法获得一丝清醒也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