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已经有两家私人航天企业完成工商注册了,第三家即将注册,都是学生创业性质。
如果要规模较大的企业,按照美国的先例,对于任何一种私人航天商业模式,从有“先烈”开始搞到有“先驱”搞成大约要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其中10年给先烈折腾,10年给先驱成长。
现在SpaceX这一代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同类模式,80年代的轨道科学公司可以追溯到60年代的同类模式。洛马、波音之类承包商更早,从60年代追溯到40年代甚至20年代。
这里的“有先烈开始搞”以Astronautix(相当于收集航天项目历史的Wikipedia)上青史留名为准。更早更小的项目可能看不到。
另外国内还曾经有一家非典型的:
牟其中,曾经买俄罗斯飞机卖到国内、买俄罗斯卫星(俄方制造、发射、在轨交付)开卫星电视服务。
补充政策面:
国内私人航天受的安全限制和所谓垄断远没有大部分人想象和吐槽的那么严重。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支持都可以有,反倒是企业一方的实力未必跟得上。
真正可能致命的天花板实际上在国外,一条几乎无法改变的成文国际法规:著名的ITAR条约。中国航天产品出口受ITAR限制进不了世界商业发射市场,只有仰望星空公司通过出口在轨交付服务可以绕过限制(等于卖卫视不卖卫星)。
私营航天公司如果发射小卫星,国内科研院所一年顶多有几颗,而且一般都作为副载荷搭载不会单独发射。除非拿到足够大的军方需求,否则商业模式很难盈利。如果做载人太空游,政策和模式瓶颈可能好办一些,但技术和安全门槛至少差三十年。
更要命的是个人从事敏感行业之后申请入境美国可能被check甚至拒签。填过DS160之类签证申请表的都知道后面整整一页要填NO的背景调查(计生委躺着中枪)。
说白了,投身中国航天事业等于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连去美国出差都要被划清界限。普通人一生在内地可能无所谓,但是罗某马某之类IT大佬这样玩就别想到纳斯达克上市了,雷不死也会死。
综合技术、资金、政策等因素,国内民营航天最可能的形式是航天系统内分离出的企业,如威标至远。系统外的人看看就行了,真的不值得跳下水。
至于 @孟德尔 问代理国外的私人航天是否会遇到限制,看卖方的出口管制和保密限制了,旅游类的还算好办。探索旅行代理SXC XCOR,腾讯代理气球高空游貌似都搞得不错。维珍银河-Scaled Composites一大堆保密限制不给20几个国家玩,可能与Scaled Composites被格鲁曼收购之后民转军有关。
— 完 —
本文作者:浪客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中国为什么不制造航天飞机,相关技术实力如何?
航天飞机是如何搭载在运输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