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我又要来和知乎的「政治正确」对着干了。

一句话简答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是的。应当警惕。事实上,不仅是日本动漫,我们应该对一切流行文化保持警惕,只要不把弦崩得太紧就好。 @闻拙 回答中引用了「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我觉得很恰当,遗憾的是这样的好答案被踩到了末位。

日本动漫算不算「文化入侵」,由于不同人对这个词的解读不同,我觉得是没有公论的。但是排名最靠前 @Kyon N@恶魔的奶爸 的不约而同地用盗版来做例证,这就很可笑了。

认为我们能通过观看盗版动漫来对日本造成经济损失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没有盗版,也就很少有人会消费日本动漫了;而且,日本动画的海外销售额相对美国动画来说是很少的,尽管在亚洲更有影响力,但这个影响力目前来说无法转化为利益——对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市场,就谈不上任何损失。类似的逻辑,其实我们每年都能从美国各种电影协会、音乐协会的报告中看到,「由于海外盗版下载造成了数百亿票房的损失」之类、甚至以此向 BT 下载网站提出赔偿,但实际上这个利益损失只是版权方画出来的空饼。前年 Rob Reid 在 TED 的演讲中就提到了这一美国逻辑的「版权数学」。事实上,当你们拿出这一论据时,就已经证明了我们的知识产权观念正在遭受美国的「文化入侵」。

更致命的是,正是因为大量盗版的存在使我们能毫无门槛地获取到高质量的外国文化消费品(如本题所述的日本动漫),反而更让尚处于萌芽或者发展期的本国文化消费品(相对的,本国动漫)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不止是动漫,我想见证过中国单机行业兴衰的玩家都应该有所体会。不要以为盗版外国产品就对本国行业没有影响,本来依托「市场准入机制」和价格优势,本国产品应该是能争取到更多的中低档市场,但这个竞争关系被盗版所打破。一款售价数元的国产平庸之作或许还有机会与一款售价数十美元的同类型欧美大作在价格上形成竞争,但很难与盗版、免费的同类型欧美作品竞争了。动画情况更复杂一些,不过也大抵如此。

作为反版权人士(或者说,反现有版权制度),我也并不抵制盗版的流行。但认为国人看的多是盗版,所以就不构成「文化入侵」,这个逻辑很奇怪;让我说,正是因为大家看的都是盗版,使大家的审美观被日本动漫养刁,但忽略了其高质量背后的历史与成本因素,反而使得本国产品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土壤——这还不叫「文化入侵」,那什么叫「文化入侵」?只是这个「文化入侵」不是日本人的阴谋,而是被我们自己放进来的。

我想大家对这一话题如此口径一致的嘲讽、打击题主,是因为见过了太多「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用动漫荼毒我国青少年」的论调。是的,这种论调也根本站不住脚,但是题主又不代表官方论调,何劳诸位大动肝火、画个空把子一通乱射?

====

一、所以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题主的问题吧。

「文化入侵」这个概念最早是近代史上「救国图存」的爱国青年们(确切来说,他们的用词是「文化侵略」),如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人,这一提法的背景源自西方强势文化的渗入并在华兴办文化产业,在华传教士在西方政府扶持下有组织地传播基督教、发展西方文化的教会事业,这使得不少有识之士心存担忧。但是请注意,恽代英也提出反对文化侵略运动时,要注意到「反对文化侵略,但并不是说反对欧美的文化」,「中国有亟须接受欧美物质文明之必要」,对于教会,也是「不要将基督教的地位一概抹煞」,希望教会能脱离西方政府而自立。所以在一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口号改变了当时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单纯肯定的倾向,激起了国人对外来文化渗透的戒备心理。就当时来看,国内对「文化侵略」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

不过,这一词汇因为长期被当作口号而被泛化理解,而忽略了「既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又肯定西方文化事业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这一前提,导致「后世『文化侵略』很容易被解读为文化与侵略的主谓关系,而不去细究当年阐发者的深意」,也容易造成文化领域全面否认外来文化的倾向。因此我能理解有人反对「文化入侵 / 侵略」这一用语,但决不应该像知乎上这些回答一样,从「全盘否认」走向「全盘肯定」的极端。大家轻率作出「无需警惕日本动漫」的结论时,是否太过轻佻?

鉴于「文化入侵」一词先天上理论基础的不足,学术上是很少使用的,而更倾向于用「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来描述。事实上,学术期刊中「文化入侵」一词的首次出现(非「文化侵略」),就是用以描述法国文化界在 90 年代初兴起的反对「美国化」与「文化帝国主义」、推动「文化例外」的思潮。郭英剑在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的代序中写道:「因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对『帝国主义』的一切形式有着本能的拒绝乃至深恶痛绝。」我想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入侵」这些词语有着如此敏感而纤细的神经,乃至过度反应。这里的「帝国主义」并非我们中国人过去所接受的、来自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论述: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这句话我们在政治书上常常见到;「帝国主义」实际上不仅仅是一整套经济、政治与军事殖民现象,同样也是一种思维习惯,是发达世界表现在知识、文化与技术领域中的主导观念。

汤林森认为,要对「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下定义很困难,须经由其话语的剖析才能得出其梗概。因此文化帝国主义应该分为四个层次来加以解剖和分析: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下面我以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的方法论来试图论述。

====

二、为什么我认为日本动漫可能是「文化帝国主义」?

先说媒介。所谓「媒介帝国主义」,是指第一世界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大力推销其文化消费品,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与生活情趣推向世界。这里所谓的「价值推销」已经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符号,而亚意识形态符号,它从政治范畴转移到了生活审美范畴。第一世界廉价的电视节目「倾销」至不发达国家,使他们的观众追求泡沫般的生活——这一过程主要是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来完成的。但是从媒介角度出发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到底具体有哪些环节受到了跨国媒介的文化冲击?这是难以估测的变量。曾有众多研究者对《豪门恩怨》对第三世界国家观众的影响作过调查,但汤林森认为「媒介帝国主义的掌握,超过了现有媒介研究的概念范围」。所以究竟日本动漫对我们造成了多大程度的价值影响,这是难以测量的。更何况,在社会情境下,个人具有主动而积极筛选与注意讯息的能力,观众在受到「影响」之前必存在「接受」,但观众所接受到的文本是否与批评媒介帝国主义的学者眼中一致?很有可能的情况是,观众只是单纯从节目中获得享受,却并未受到其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对此心生警惕——题主正是这样的情况。既然如此,「文化帝国主义」的说法似乎难以成立。

然而,我的看法正是来自于知乎这一问题下的答案和投票倾向:从日本动漫上升到对日本文化、生活的向往,并产生「亲日」情结;在无意识中表现出对质疑者的攻击性;对日本动漫毫无警惕心与讯息筛选的能力。因而我才认为这些来自日本动漫的价值观念,确实是在被我国观众所接收。除此之外,还有对日系审美观的偏爱,语言习惯的日化,包括后面会提到的右翼思想和物化女性,这些都可能已经遭受日本动漫的文化冲击。不是日本动漫在荼毒青少年,而是各位劝告对其无需警惕的态度,才是在荼毒青少年。美国电影、韩剧同理。更何况,青少年原本辨别讯息的能力就不如成年人,价值观尚未形成;甚至还有鼓吹脱离现实生活而单纯活在「二次元」中的群体,在脱离社会共识的情况下,个人对作品的解读更难摆脱日本动漫的「文化霸权」了。这才是最值得担忧的。

在聊到民族性的话语时,其实我们已经在前面带到了,「亲日」就涉及到民族国家认同的话题。这里我不打算滥用「民族文化」或是「传统文化」这样的词汇。排名第二的 @ace zh 在答案提到「中国文化都入侵日本好几千年」,如果我们不去计较年份上的计数错误,确实是很有道理,但是对这一问题并无帮助。确实,所谓「民族文化」的内容是与时俱变的,而「传统文化」也并非静态,在我们认定是「我们的文化」时,其实只是当时文化记忆的总体,实际上一定包含了先前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影响。在成为这一总体化的部分之后,造成「本土」、「传统」文化的错觉。汤林森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真正威胁的是,我们的集体思想内涵以及我们心目中确定不移的过去的文化。」若是将传统文化当作静态的、刻板的东西来拼死维护,拒绝外来文化,就模糊了文化的本质。但我觉得汤林森的这句话值得斟酌,因为「民族文化」虽是想象出来的概念,但仍然是提升国家民族认同感、维系民族国家「社群」的重要环节,绝非毫无意义,彻底否认其存在将致使人们失去价值依托。

「文化帝国主义」对于民族国家认同的威胁分有不同层次:在社会稳定时,民族国家的认同就会退隐至意识之后成为背景;但社会形式不稳定,或者遭受外邦威胁时,民族国家的认同就会重新浮现于意识,此时「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也就突现了出来。需要警惕的正是后一情形时,以「亲日」思想在外交冲突中,站在日本方面思考问题的人。日本动漫的强势可能会造就对日本文化的认同,更有甚者,会因本国动漫的弱势而产生对本国文化认同的抵抗情绪。这样的日本动漫迷已经有太多了。

「文化霸权」的另一突出体现在于使他国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读,将我国文化符号误解为日本所有;同时在对我国相关描写时不可避免的掺入偏见和「刻板印象」(sterotype)。日本动漫中常见的清朝辫马褂男、包子头旗袍女,又或者美国电影中清一色的凤眼亚洲女性,都是很典型的刻板印象。这些中国角色是为了迎合霸权文化方本地观众的猎奇心态而创作出来,只是在消费西方和日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已。同时,很多人片面而偏执地理解「在动画中发扬传统文化」,为争取「世界」认同,所选取的文化符号集中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解构,反映出的却是迎合「东方主义」思想,反而会陷入「越搞民族化、越丧失民族化」的悖论。

对于最后两个层次,汤林森提到,在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稳定模式」当中,一般的文化归属感已经被「商品化」的例行社会经验所取代,此时所有的「认同」都被商品化的现象湮没了。在商品化日甚一日的现代生活中,「相同的东西」也愈来愈多,此时,「群体认同」中的「我们」也就愈来愈不容易指出其内涵了。这里说明全球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将带来「商品化」与「同质化」的倾向,但汤林森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宿命」。我认为这一断言是欠妥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扩散、消费主义盛行与「文化同质化」正是因为媒介并非中性、平等的扩散,而是带有自己意识形态的倾销于第三世界国家,我认为这恰好印证「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而这也绝不应当是「文化宿命」,「文化聚合」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但聚合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对文化支配的抵抗和对文化特殊性的追求,因而产生「异质化」。

例如,法国推行的「文化例外」正是为了维护本国的「文化认同」,主要目的是「去美国化」。虽诸多指责认为「文化例外」是失败的策略,但这一思想,至少在动漫领域我认为是成功的。正是因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对外来文化在抗拒中吸收,法国动画才走出与美、日不同的道路,避免了资本主导带来的「同质化」;反观韩国动画,却几近沦为日本动画的支流。国内动漫从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日本动漫,却没有能力将其融合,创造力萎缩后开始逐步「同质化」,虽也有着拒绝「同质化」、坚持民族文化的作品,但也无非以传统寻求安慰罢了。日漫的「文化帝国主义」带来清一色仿日漫风的「同质化」现象和对民族文化的割裂,而真正的文化「现代化」应是文化输出国抑制扩张欲望,文化进口方控制进口文化并及时消化、吸收。遗憾的是,国内从十年前才明白这一道理,更遗憾的是,明白得太晚,盗版已经彻底铺开,日本动漫对我国观众的影响也根深蒂固,再也难有机会做什么「及时消化」了,只能硬着头皮去迎合「同质化」的趋势。

这些,就是我为什么说日本动漫可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原因。

====

三、警惕是必要的,而负罪感是不必要的。

戴维·莫利在《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一书中写道:「没有什么『纯洁无辜的文本』(innocent text)这回事——没有任何节目不值得我们详加严正注意,没有任何节目能够声称自己只提供『娱乐』而无愧,因为任何节目都透露了关于社会的诸种讯息。即便节目的外显内容似乎再零乱细索不过了——比如,『汤姆与杰瑞』卡通——但情况仍然很可能是这个节目的文本结构,已经含纳了许多关于社会态度与价值的重要讯息。」

多尔夫曼和马特拉特同撰了一本有名的传播学著作《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连环漫画中的帝国主义意识》。书名看起来很可笑,但内容可一点都不好笑。迪斯尼确确实实是存在这些意识形态问题的,包括对生活情趣的审美,对第三世界国家及其文化的「刻板印象」,从西方立场解读东方的「东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偏见和性别歧视——尽管创作者们或许并非刻意要传播这样的意识形态,但作者是很有可能受到社会、媒介影响无意识间表现出此类倾向的。所以当我们提到某一作品含有某种意识形态时并不针对作者本人,并不是说该作者就一定是该思想的推行人,或者说该作品就是为了宣扬这一思想而创作。这种无意识的倾向才是隐蔽性最高,也正是我们最应当警惕的。

具体到日本动漫上,我可以举两个相当明显的例子。

一是右翼思想。包括美化战争和军方,强调本国在战争中所受伤害(即所谓的「反战败主义」),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没有真正的正义」的价值虚无主义(所谓「泛正义论」)。单纯美化、掩饰战争时或许观众还能有所警惕,但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影响就要隐蔽得多。即便是很多人奉为「反战」作品的日本动漫,也极少有真正做到「反思战争本身」,大多数,只不过才走到「反思战争对日本社会带来的伤害」这一步,甚至都不敢提及「战争对受侵略国家带来的伤害」。对我来说,整个高达系列仅有《口袋里的战争》一部 OVA 真正做到了「反战」,而那些强调「互相理解」的作品,不过是宇宙背景下的时代剧 / 西部剧而已。在艺术创作上,为了表现人性复杂,确实是需要在特定环境下适当表现出反面人物闪现出的另外一面,但在情感上转换为受害者,将罪行转变为迫于无奈的举措,这是日本动漫最常见的价值观不正了。

二是女性歧视和性别侵害。包括父权思想,「厌女主义」,走光镜头和侵犯女性镜头对现实性别侵害观念的影响,御宅与萌文化对女性的物化,脱离生活而对女性一厢情愿的幻想。我想这一点真的不用我再解释了,看看漫展里遭遇性侵害的 Coser 吧。如果不保持警惕,日后找不到女友就别怪别人了。

但负罪感是不需要的。我想对此可能产生负罪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一,正如 @Kyon N 所说,有「日本人都是恶的」这一预设立场。二,从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角度,对一切外来文化有抵触情绪。三,受精英思想缘故,对于是否应该享受或沉浸于大众文化有所茫然。又或许是这三者的融合,而构成了题主的负罪感。我不敢像他们那样轻易的对楼主下判断,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太必要。

保持基本的警惕心,弦不要崩太紧,也不能松,享受大众流行文化时不妨自己多审视一下。这才是应该的态度。

====

四、我热爱日本动漫和日本文化,但不会比对其他国家动漫、文化的爱要多,更不会比本国多。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我不打算说服任何人,所以请大家不要试图说服我,我也不打算再在评论中做任何回复。如果有任何形式的异议,欢迎你也单独写成答案。我没有系统的学过传播学,可能难免有些理解偏差之处,所以也欢迎有对此话题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反驳。

事实上,如我一开头所述,日本动漫是否是「文化入侵」或者「文化帝国主义」,这应该是一个有争议性而非确切的答案。促使我作答的原因只是我不能忍受知乎上一面倒的倾向,而且基本都是没有任何论据的吐槽式回答。反而是有一些持相同看法,据理力争的答案被踩到了最低,让我更加担忧「文化入侵」确实存在。「亲日」是知乎的政治正确,我已经从很多话题中深刻领会到了,大不了就是被踩到最低去陪@闻拙 。说起来我倒是想到一个问题,虽然我看的大多还是日本动漫,但我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难以和「只看」日本动漫的人沟通了。

同时,我在文中加粗了一些句子,以期望不被过度解读。如前文所说,不要把「侵略」和「帝国主义」按照字面上去理解,这一过程绝大多数并非日本有意识地引导,也并不带有强迫性,而是全球化与现代化下,因为文化话语权的不平等,由观众「自行」选择的趋势。我希望大家不要看过本文以后,冒出什么「号召抵制日本动漫」的举动来。另一方面,即使我一再强调要对日本动漫乃至一切流行文化加以警惕,也并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忽略观众从中得到的快感和流行文化的娱乐价值。保持警惕与自省应该成为你生活中的习惯,而无需刻意强调、上纲上线,也不要对消费流行文化有太多负罪感。

文中有些从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一书及相关文献中摘来的句子,因为不是严格的论文,就不一一标注了。转载请随意,但请务必完整转载,以免被断章取意。

完毕。

— 完 —

本文作者:马小褂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17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通过日本动漫论述日本的某种主义?
日本动漫对中国传统文化算是一种文化侵略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