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百老汇听到过一个说法,What does a producer do? Find the show, fund it, fill the theater.虽简单粗暴,但我觉得基本可以解答制作人的作用了,翻译过来就是找剧,找钱,找观众。
找剧,基本可以分为定剧目和制作两块。
像七幕人生现在走的版权引进本地化制作的模式,定剧目也就是选剧目,选什么剧目最核心的是看是否能够实现商业和内容质量的平衡。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好剧,我们会筛选国外历年的获奖作品,偏差肯定会有,但是基本上质量是过硬的;其次从这些好作品中去评估是不是有普世价值,适不适合中国市场,适不适合中国当下的时代情绪;再次,要从制作体量,制作难度,演员能力等等角度去考量适不适合在这个时间点做。
找剧的第二层涵义其实是制作,一个剧目如何从无到有,即使是剧本歌词歌曲都相对成熟的版权引进剧目,也还是涉及到一整套制作流程。首要任务是组建团队,包括专业而且风格对口创作团队和靠谱的制作团队;其次是严格把控预算,时间和流程,如何达到效果和性价比的统一,是制作人要反复掂量的一件事;最后是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突发状况,有兴趣的知友们可以看看我们团队去年在上海演出《Q大道》的幕后故事: 数字里的Q大道
再说找钱,找钱或者说融资其实也是制作人不可或缺的工作职责,这里说的是纯商业化制作的情况下,政府拨款等等不在讨论范围内,但那也算是融资渠道之一,只不过资本本身会对创作有要求,很多的命题作文式的原创剧就是这么出来的,效果如何不予置评。纯商业化的融资,近两年的市场应该是越来越好的,作为制作人来讲,最重要的是理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包括你的收入来源是什么,票房?赞助?衍生品?还是其他?投资人多久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制作方跟投资方的分成比例是怎样的?投资回报率的预期是多少?基于这些问题,是否能有一个合理的接近现实情况的财务预测模型?除了想清楚商业模型外,如果你希望长期做这件事,而不是做完一摊就走人,那么你最好把投资人的钱当自己的钱,而不是觉得钱来得理所当然,对很多问题你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找观众,换句话说把剧场填满,也就是说如何做推广,其实又是一个巨大的命题,钱到位了,产品生产出来了,东西卖不出去就一切白瞎了。先说说音乐剧营销跟其他行业有什么不同吧,音乐剧只能一场一场演,换句话说,仅就票房收入而言,音乐剧演出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因此营销费用也是有上限的,而广告投放又是跟在一些快消品,饮料,汽车这样的品类竞争位置和价格,这些东西你可能转个路口就能买到,而音乐剧你只能去一个剧场看,从这个角度而言硬广投放对音乐剧来讲效率是很低的;非投不可的情况下,创意本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麦金托什坚持一部音乐剧要有一款夺人眼球的海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音乐剧的优势在于,口碑的力量是强大的,你看了广告买了一罐可乐,你不会到网上去晒,但你看了一个好的音乐剧,你一定会发个微博发个朋友圈再去豆瓣mark一下,这是网络时代的馈赠,你要做的就是鞭策自己生产优质的内容,让观众愿意主动为你站台,同时如何不断开拓和优化传播渠道,把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建立合理的传播促发机制,这些都是市场人员需要去考量的。另一个角度来讲,音乐剧是一个软性的文化内容,这也是一个优势,你可以自己玩出很多有意思的玩法,也可以带着一些品牌一起玩,按一个做公关的朋友的说法就是“咱俩特别搭,凑一块一起红”的意思,总而言之,传播上多想想招,多借力,总是没错的。
3F背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更专业的团队成员在支撑的,找到对的人做对的事是在这所有之上制作人最最重要的工作。最后,在中国这样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和并不成熟的配套条件下,音乐剧制作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都更大,要无所畏惧,要不断学习。
PS:《Q大道》要来北京啦,欢迎有兴趣的知友们前来围观:百老汇音乐剧《Q大道》2014演出季北京站
PPS:《Q大道》作曲Robert Lopez刚刚因为《冰雪奇缘》拿了奥斯卡最佳歌曲奖,撒花庆祝!
破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人来讨论。:)
— 完 —
本文作者:杨嘉敏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