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nov17 原文地址:economist.com

梧桐树:计算金融的成本 | 经济学人插图

一篇新论文显示金融行业成本在上升

每个人都知道,2008年金融系统的崩溃对西方经济损失巨大。但即使在由雷曼兄弟爆发的危机之前,金融也已经使经济付出沉重代价。

这是巴黎经济学院的纪尧姆·巴泽特(Guillaume Bazot)新发表的一篇文章的结论,他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计算金融的总成本。通常,经济学家用“附加值”衡量金融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这种方式主要关注费用和息差。银行家一般利用贷款与存款的息差赚取收益:也就是所谓的3-6-3模式(存款利率3%,贷款利率6%,下午3点出现在高尔夫球场)。

但现代银行也以资本利得、利息和分红的形式从证券中获得收入。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前几年尤为普遍,那时银行越来越多地以自有账户参与承销、做市和交易。这些资本收益不计入附加值。但巴泽特认为,“只要资本收益令金融中介机构产生工资和利润,它就是类似金融服务的隐形消费。”

当巴泽特将资本利得纳入计算后,他发现金融行业占GDP的比重在近几十年内一直稳步上升(见图)。这不足为奇。每天的晚间新闻都在强调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最优秀的、最聪明的毕业生都加入金融行业,按威利·萨顿(Willie Sutton)的话说,“这是钱所在的地方。”

更棘手的问题是,这个越来越扩大的金融市场是否也变得更有效率。有一些积极的迹象。证券交易中的显性成本(以佣金和买卖价差的形式)已经下降。然而,对大机构而言,评价他们的交易对市场的影响更加困难:当他们进行大额交易的时候价格可能呈反方向大幅变动。投资者也可以利用诸如追踪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之类的低成本基金管理方式,尽管在过去30年内,收费更高的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也在崛起。

巴泽特通过比较金融行业收入与金融资产储备计算金融单位成本——“金融行业每创造一欧元并维持一年的实际成本”。他发现,除法国外(法国是稳定的),单位成本在过去40年内上升;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菲利普(Thomas Philippon)201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在美国也存在相似结果。

在低利率时期这个结果稍稍有些奇怪。从历史上看,银行在高利率时期收益表现最佳,因为他们可以扩大息差,在存款利率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贷款利率(储户对账户变动反应十分缓慢)。

巴泽特发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高利率时期单位成本却有上涨。但在自2000年起至今的低利率时期,单位成本并没有如预期般下降。相反,银行的资本市场活动进一步推高成本。

在对于金融行业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的争论中,这篇论文是一项有用的贡献。什么原因使银行家和基金经理赚取高收入?可能有人会说,因为他们以低债券收益和高股票估值的形式为商业活动创造了低资金成本。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低资金成本更像是央行政策和低通货膨胀率的结果。

另一种观点是,这些高收入是经济学家所谓的“租金”:拥有经济特权地位者获得的超额收入。金融行业是被保护的,因为当他们运营不佳时政府和央行会出手相救,而化工行业就无法享受相同待遇。金融行业还可以从信息不对称中赚钱:它出售的许多产品非常复杂,客户可能直到交易达成后才知道其全部成本。

金融行业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在它的重要性上升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却在下降,资产泡沫也越来越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