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但有前提

我认为分为三种情况:

1、单体跨界
有一些NGO是根植于社区做项目的。在固定社区的范围内,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环境保护、有机农业、儿童教育、妇女权益、传统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的项目(有点像地方政府)。这种NGO一般以国际NGO为代表,西南地区较多。他们强调的是社区赋权,在工作方法上多采用参与式。

我认为这种NGO在运作上较复杂,因为要根植于社区,所以要求要对社区充分了解,这就需要同一个人或者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了多种类项目。当然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偏远山区较多,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跨界是建立在同一种工作方法上的,不同项目的受益人群高度重合。

综上所述,其工作的内容丰富,工作方法比较规范,但是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而且项目效果的评价体系复杂,与当地政府关系微妙。

2、特定人群
以特定人群为主体,进行多种领域尝试。(有点类似企业的CSR)
比如:残障人士为生产主体,做有机农业。

当然,这种NGO的发展空间较小,处于社会关注的盲点,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和专业人才的支持的力度偏弱。运作上,资金是个横亘头顶的大问题;其次,在倡导和筹资活动中要时刻把握好尊重这一原则。

3、合作
不同领域方向的人或者团队,在同一个财务体系里进行合作。
根据合作的程度不同,可以大致分成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

内部合作
相对的独立筹资,人事和财务体系共用,项目方向负责人不具备最终决策权,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分配。
一般情况下,它的产生是机构内部立项,项目人员逐步加强分工。立项的领域取决于决策者的关注点,比如他关注的是儿童,那么可能在立项上,他会以儿童为关键词进行立项:农村教育、学校垃圾分类、白血病儿童救助等等。
运作上,要让项目内部高度分工,项目运作上就可以更多的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把行政、财务、机构文化建设等非专业工作都从项目工作中剥离,加上足够合理的薪资,我相信能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外部合作:财务体系共用,项目方向负责人组成领导团队,可以进行有限的共享和分配。
团队或者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资金有限或者办公条件限制(北京上海的房租你懂得),在相互欣赏或者共同目标的前提下,选择与其他团队或者机构联盟,共同承担行政成本,独立进行项目。

综上所述:
1、跨界是有前提的,必然存在联系。
2、机构的跨界,可以理解为机构的扩张,这需要有一定的筹资能力支持,而且必须有节制。
3、小团队或者个人想要跨界尝试,第一种模式是最优的,社区的自生能力,会大大降低筹资压力,如果做的足够认真,就算项目失败了,社区对你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
——————————————————————————————–
我猜测,楼主的附加疑问是,机构的跨界会不会影响专业性。

会的,但说可好可坏,取决于机构特质,不能一概而论。

粗浅回答,权当抛砖。

— 完 —

本文作者:匿名用户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国内有哪些公益的LGBT组织?
成立一个社会公益组织需要哪些流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