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问题,只要是戏迷没有不是从接触到戏曲那天就开始思考的。从大四开始认认真真接触戏曲三年,时间不算长,如果说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勉强算想通了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看法吧。

从上面的答案以及我接触过的人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专业戏曲界自己非常迷茫、戏迷们则强调体制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而戏曲圈外人基本上则持时代已经变化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旁观者清”这一原则确实是适用的,然而在一句简单的“时代变了”背后,戏迷们的“爱之深,责之切”不身在其中也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时代确实变了,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戏曲不再承担人们表达体验与想象社会的功能了。

很多人都提到,戏曲在不那么久的以前还是这个社会的流行文化活动,就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一样。学者李欧梵在《上海摩登》这本书里表达过一个大致是这样子的观点:流行的文化活动承担着构建和交流民族文化想象的功能,也就是说人们在流行文化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这个社会其他人的生活以及从中受到生活方式生活伦理等方面的教化。戏曲作为流行文化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而南宋大概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市民生活繁荣的开始,所以说这并不是偶然的。就像今天我们在电影电视乃至流行歌曲中表达的就是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们现在在戏曲里看到的故事是传统社会里人们的生活,他们在这些故事里寻找共情,想象其他地方人们的生活,以及从中受到教化。我知道很多人只要一提及艺术就不愿意让它与教化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但是戏曲确实一直承担着这种功能,它通过融合他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情感告诉人们朴素的善行可以为自己带来好的结果,恶行则会遭致报应。有了这项坚实的功能作为基础,戏曲才会盛行千百年而未衰。

戏曲如今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这项功能,之所以会丧失,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的经验在应付现代生活时不再有效力。传统社会是一个同质化的社会,能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悲欢离合都是一样的,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异质的社会,新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并改变着生活。我们现在会觉得所有戏曲几乎都在讲同样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根本无法满足我们对于新的变化着的生活的想象,自然也无法再给我们任何的教益。即使是年轻的戏迷,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困扰。喜欢戏曲仿佛成了仍然陶醉于古老经验的老人们的爱好。

“体制”是这个时代使戏曲变得媚俗浮肿进而断绝其小众范围内健康传承可能性的首恶。

体制之恶,主要有历史和现实两个阶段。历史上主要在于文化大革命,部分在于新中国以来的戏改。戏改因为其政治与精神导向上的要求导致了大量传统剧目成为禁戏,相应的艺术流派因此失传,比如说花旦表演艺术家筱翠花及其筱派艺术的传承就是在期间断裂的。筱翠花擅演花旦里的泼辣旦、风骚旦和鬼魂旦,而这些女性形象通常泼辣放荡,另外他跷工极好(跷工是男性旦角演员为模仿传统女性婷婷袅袅三寸金莲而创造的,难度极高,现在网上能找到已故筱派表演艺术家陈永玲先生《小上坟》、《活捉三郎》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但这些没有一条符合戏改的方针,因而被打发到戏校去坐了冷板凳。文化大革命期间,戏曲界从台前到幕后无不人人自危损兵折将,传承几近断裂。有兴趣的朋友大概可以从章诒和先生的《伶人往事》里窥见那段历史的一斑。

现阶段体制的过错在于院团、编制与经费的存在导致戏曲不是向市场负责而是向政治和领导负责,而政治权力的蛮横与领导的无知几乎是人所共知的。

其中的逻辑说来非常简单:

戏曲失去了曾有过的所有其他功能而只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所以注定只能变为一种小众的艺术。小众的市场无法支撑起臃肿的院团机构的生存,因而院团只能仰赖体制的鼻息。仰赖体制鼻息的院团要如何才能拿到钱呢,只有排向政治和意识形态献媚的新戏,美其名曰文化走向市场,其实这种戏怎么会有市场。院团演出传统剧目因为各方面资源都是现成的所以根本拿不到钱,而新戏的剧本服装道具等等都是经费项目来源,所以这中间几乎什么不符合戏曲艺术规律奇葩都有。很多新戏几乎排完拿完奖就没有然后了,传统戏一演就要亏本,所以演员的艺术能力得不到锻炼,水平下降得很严重,戏迷们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院团继续以这样的方式维持在一个虚弱、浮肿而不健康的恶性循环状态。

说句实话,我不期待任何企图将现代经验强行糅进戏曲的改革能够为戏曲带来新生。我觉得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包含了一系列支撑起它的语汇,而这种语汇对新的语汇的兼容和吸纳能力决定着这个系统的开放程度,而戏曲这个系统内的艺术语汇(主要指通过唱腔、身段、行当、脸谱等各个方面体现的程式化)的高度抽象写意性与现代生活的驳杂异质性有着本质上的冲突,所以很难想象其能兼容现代经验。现在许多新编戏强行将一些反程式化反抽象写意的元素杂糅进戏曲,整个舞台光彩炫目夺人眼球,事实上却动摇了戏曲的内核。如果戏曲都不是戏曲了,那么还谈个毛线传承?

戏曲就像一个曾经风华绝代的女人,临到老了却还要被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出来接客,甚至可能因此毫无尊严地不得善终。我期望她能够安安静静地在一些人那里继续风华绝代,但最后至少可以有尊严地死去。

补充文中提到内容的几个链接:
陈永玲艾世菊《小上坟》。剧情简单,柳枝腔旋律也比较单一。看点主要在脚下和眼神的功夫。
京剧《小上坟》陈永玲 艾世菊

陈永玲《活捉三郎》。故事大家都知道,唱词也无甚可取,但那脚底下真是阴风阵阵魂魄飘荡,已经败掉的嗓子里那股性感、骚媚和毒邪…
陈永玲-活捉三郎
陈永玲先生去世前带病教的弟子常秋月青京赛参赛演出《翠屏山》,这个更清晰,也不长,看中间几分钟跷工就好了,四分钟左右开始。
常秋月——京剧《翠屏山》选段

关于跷工简单的介绍,这篇文章可以看看:《新舞台》创刊号:京剧男旦的“单传”时代(7)

章诒和先生的《伶人往事》:http://book.kanunu.org/book/3938/
章诒和先生在2012年香港书展上与读者分享《伶人往事》
章诒和-2012香港书展演讲:伶人皆往事

— 完 —

本文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4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你为什么喜欢京剧,觉得京剧好听在哪里?
有哪些出色的 80 后、90 后京剧演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