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KarenMushroom 原文地址:economist.com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自杀率曾高居世界前列。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年轻女性,这一群体中的自杀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不过,近年来中国的自杀率大大下降,如今中国已然跻身自杀率最低的国家之列。
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2002 年的调研显示,1995 至 1999 年,中国的年均自杀率为每十万人 23.2 例;今年,香港大学一个科研团队撰写的报告指出,2009-2011 年间,中国的年平均自杀率下降到了每十万人 9.8 例,降幅达到 58%。
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也参与了近期的研究,他说,中国的自杀率下降幅度如此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绝无仅有。而且,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未曾为降低自杀率而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也并未动用官方手段进行干预。
35 岁以下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下降最为显著,降幅接近 90%。据 2002 年《柳叶刀》的研究估算,这个年龄段在 1995-1999 年期间的年平均自杀率为每十万人 37.8 例;今年的研究显示,2011 年该群体的自杀率下降至每十万人不到 4 例。另一个有关自杀的研究项目对山东省 20 年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 35 岁以下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了 95%,2010 年自杀率为每十万人 2.6 例,而全部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也下降了 68%。
官方公布的 2012 年全国自杀率为每十万人 6.9 例,有学者怀疑相关信息并未全部如实报告,并为此在计算中做出了调整。不过,官方数据及多项研究皆表明,就长期而言,自杀率在各个群体中均有下降,不分地域、性别和年龄层次,唯独老年人例外。老年人的自杀率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然而近年来却又开始上升。在一个迅速老龄化的社会里,这样的形势令人忧虑。
自杀率降低的驱动力是两股相互联系的社会力量:城市移民和正在崛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对于许多出身农村的年轻女性而言,前往城市工作尽管会受到二等公民的待遇,但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可以借此摆脱诸如父母的压力、失败的婚姻以及婆媳关系等等各种农村的穷困生活所带来的困境。移居城市还让她们远离了农村最简便的自杀方法:喝农药。发生在农村的自杀案例中,有将近 60% 的自杀者喝农药寻死,而且通常只是因为一时冲动。此外,农药药性减轻也是自杀死亡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景军指出,城市移民率增高与农村自杀率的降低趋势相符(见图表)。自杀者大部分是农村居民,因此农村自杀率下降,全国的自杀率也随之下降。二十年来,人口构成发生变化,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变成了“城市人口超过半数”,而官方统计的自杀率随之降低了 63%。
城市居民的自杀率同样有所下降,说明还有其它因素作用。中国媒体常常刊登一些颇具戏剧性的照片:自杀者在窗口、楼顶获救(如题图)。但香港大学的研究发现,自 2002 年至 2011 年,城市自杀率降到了每十万人 5.3 例,降幅达到 59%。最简单的解释是,虽然城市里存在着污染、房价和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但生活水平和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确有所提升。景军先生还认为,农村以往常见的大型家族趋于分散化,减少了可能导致自杀的家庭冲突。
叶兆辉先生及其科研团队探讨的问题是,自杀率与城市化的负相关与一个普遍接受的理论相悖。该理论基于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观点,提出城市化、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加剧了社会的异化,进而使得自杀率升高。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自杀率升高,映证了这一理论。据估计,2008 年至今,全球平均自杀率从每十万人 11.6 例增长到了 14 例。邻近中国的发达国家自杀率明显偏高——2012 年,韩国的自杀率是每十万人 28.1 例,日本则超过 21 例。
而中国正日益发达,社会也正在老龄化,也许即将到达某个令人忧虑的临界点。2008 年经济危机之后,自杀率略为上升,假如经济发展更趋缓慢,自杀率可能会继续升高。城市移民和逐步提高的城市生活水平,这两股让自杀率下降的力量也即将失去强劲的势头。
最令人担忧的是,老年人这个在中国社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之中自杀率居高不下。65-69 岁城市老人自杀率是每十万人 9.9 例,70-74 岁的农村老人自杀率则高达 41.7 例。2005 年前后,老年人自杀率在总体上逐渐下降,城市降幅大于农村,但 2008 年后就无甚变化,乃至有所回升。
城市化和传统大型家族的分散化,这种趋势使得年轻一代的自杀率下降,却让身在农村的老人得不到照顾、住在城市公寓的老人看不到熟悉的面孔。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共同作用,只会让老年人及其子女肩上的负担变得更为沉重,正如现代生活的困局日渐凸显。从今往后再过二十年,中国的自杀问题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但无论如何,自杀率应该不会再回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