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的反对这个问题之下,以及豆瓣大多数影评对变4里“中国元素”的批评。
相反,我认为这些植入的元素对于投放广告的企业来说非常成功。引为目前最高答案对于成功的电影植入广告的描述:
“植入广告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让观众不出戏。观众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看广告,这才不会对观影的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观众若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看广告那么说明这钱白花了。Victoria’s Secret插入的那个广告够软了吧。再比如,超凡蜘蛛侠1里Peter Parker用的是Bing搜索引擎,到了第二部里换成了Google。这些广告相较于伊利以及盘古大观的植入已经非常“软”了。但是你若是个在自由市场和消费主义下长大的,具有强烈版权意识美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些是广告(如果片方在没有商家同意的情况下拍进了Logo,那就是侵权。参考傲骨贤妻里面各种奇奇怪怪的网站)。看不出是广告的植入根本起不到广告效果。
第二,不论这句话对错与否。所谓的硬植入真的会对观影产生负面影响吗?
首先,在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广告不得不硬。因为我们还没有在国际上有足够有影响力的企业(联想算是个例外吧,记得最近有部好莱坞的电影里头电脑都是联想的),所以任何中国品牌的出现都会显得有些突兀。比如大黄蜂变身成雪弗莱感觉上就比变身成什么荣威要正常很多。同样的,如果那胖子从冰箱里拿出一听可口可乐,而不是舒化奶,也会少很多违和感。
正是因为这些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软植入”,那么就干脆硬一点,而且是越硬越好。
你看所有广告里面最硬的是哪家?非伊利莫属了吧。可是伊利和变形金刚已经是老合作伙伴了,为什么导演要故意拍一个这么硬的植入,形成你们口中商家和片方“双输”的局面呢?
你觉得这些硬广令人反感,而且以为身边大多数观众都反感,是因为你和你看到的人们,都是那些喜欢在豆瓣和知乎这些高端平台上发影评的高端影迷。在互联网上,极端的声音才会被放大,造成了你以为大家都讨厌这些广告的假象。但是,观众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想你和其他豆瓣网友形成的这一个互相暗示的小圈子一样挑剔。而这部分人,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他们对这些广告并无太大意见,是不会发声的。
电影里的广告植入,能够完美的起到Awareness这一广告最基础的目标。但是也只能起到awareness这层目标。因为毕竟是部电影,导演不可能让商家花1分钟说一个slogan,讲一个故事然后sell一个品牌理念。所以广告越硬,对于绝大多数对植入广告不持反感态度的人(比如我),提升awarenss的效果越好,所以最硬的广告给了最铁的合作伙伴——舒化奶。
而那些对植入广告深恶痛绝的,专门上网吐槽的人——你们正中商家下怀,起到了二次传播的作用。现在本来不注意广告的人也去注意了。
再退一步,植入广告的软硬对于电影本身的需求弹性负面影响极小,甚至可以说有正面影响。有人是把广告当成笑点看的。 第二,对于商家本身商品也几乎没有负面影响。你不会因为看到植入广告太硬不爽了,赌气不买纽崔莱产品的吧。
That is some 传播学 101 for you.
最后,我大胆猜想我朝zf,不晓得具体是哪个部门,也投了不少钱,打了个硬到不行的广告。
看到各种外星机器人肆虐维多利亚港,机智的香港小兵无比政(kou)治(shi)正(xin)确(fei)的表了忠心——
“We must report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get help!”
到电影最后,PLA也没有出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香港的命运,和在变4里一样,风雨飘摇。
=====7月5日编辑=====
在另外一个问题下面发现了一个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许知乎和豆瓣上的高端观众会认为广告非常讨厌,甚至因为广告植入导致电影口碑下降而不去看电影。但是我再一次强调,广告给变四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小于收益。中国化元素不但对于商家来说是成功的,对于变形金刚这部电影来说也很成功。
因为投放广告的商家不但要给变4付高额的广告费,而且还能做大力的前期宣传。通过在中国不遗余力的宣传操作,变形金刚4在中国的首周票房超过了十亿人民币,成为内地市场仅有的6部首周票房超过十亿的电影。
— 完 —
本文作者:张宇嘉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5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变形金刚》电影系列的原声怎么评价?
抛却宣传和各种技术特效,仅从故事来说 《变形金刚3》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