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戏受欢迎的标准是什么?好玩、有趣、能获得快乐,还是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得出不同的观点。我习惯用游戏性和乐趣来衡量一个游戏是否好玩。如果从榜单的角度来看,欧美基本是榜单前列单机网游各占一半,榜末基本单机;日本区则是休闲社交游戏(弱联网有交互的单机)的天下;中国区别看了,都是刷板的网游。如果去大街上随机采访:你玩过哪些好玩的印象深刻的手机游戏。一圈下来大抵逃不过:愤怒小鸟,水果忍者,神庙逃亡,植物大战僵尸,乃至保卫萝卜,找你妹,疯狂猜图……一色的单机游戏。要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单机游戏的欢迎度就优于网络游戏游戏。
之前曾在知乎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 iOS 平台备受好评的游戏大多是单机类型,几乎没有网络游戏?),当时是从游戏产品所经过的几个主要节点入手。这次我尝试从游戏设计的角度来简单分析在设计过程中一个游戏是怎样变得好玩或不好玩的。希望这个回答能从更深层面挖掘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对大家有所启发。接下来从游戏设计的五个基本要素:核心体验、游戏机制、正负反馈、长期激励,世界观代入分开阐述。

核心体验
所谓核心体验是一个游戏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是开发者架构设计整个游戏的基础,主导着设计者的思路,核心体验是一个游戏的内在特质,但却能在外部游戏过程中清晰地体验出来。每一个经典游戏,我们都可以清晰说出它独有的核心体验,例如:《水果忍者》是感受切水果的快乐,享受高分带来的成就;《神庙逃亡》是躲开满地陷阱,努力活得更久;《植物大战僵尸》是悠哉种植萌植物,顺带消灭丑僵尸……可以说,每一个让我们觉得好玩、有趣,能感受到快乐的游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而明确的核心体验内容,可以清晰将它与别的游戏区分出来。
单机游戏和多人在线游戏的在核心体验上有何不同呢?单机游戏体验呈多样化,网游体验趋同。我们把那些好玩经典知名的单机游戏历数一遍,可以发现,基本上这些游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核心体验感受,就算是同一类题材也是如此(例如同是跑酷类游戏temple run,jetpack,subway surf各自差异很大)。而网游呢,它的核心体验基本都可以概况为:打怪升级砸装备,拉帮打架争排名。也许不同的网游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类似的。
人们总是只记得排名在前的事物,玩家们关注并给予好评的也都是在体验上超出同类的游戏作品。加上各人的喜好差异,因此并不存在一种所有人都喜欢的体验模式,所以,游戏市场中陈列着无数种各异游戏体验以供玩家选择。由于,单机游戏的类型多,体验丰富,我们给出的好评也多;网游千篇一律,同质严重,我们给出的好评也少,这是天然的道理。

游戏机制
一般说来,核心体验不足,游戏机制来补,网游已在核心体验上输了一筹,那么在游戏机制上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游戏机制简单说起来包含两方面:玩法和功能。玩法主要指的是玩家操纵游戏角色行为模式和行动目的。功能则是围绕着核心体验和玩法对整个游戏世界进行丰富和扩充。
玩法是一个游戏表达的主要内容,玩家对此的感受最深。一般来说,玩家会有这样的感受:单机游戏玩起来比较细腻,而网游则显得粗糙。这里有技术上的壁垒,并不是说单机开发者的技术就比网游高多少。由于游戏的过程需要进行复杂的判定,单机的判定在本地就能完成,顶多是算法低效导致手机发热煎鸡蛋。而网游为了保证数据安全,防止作弊,及时进行玩家间数据交换等原因,大量的计算判定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服务器傲娇一发脾气,大伙都只能玩蛋去了。复杂的玩法设定在多人情况下复杂度会几何级提升,可能出现无法预知事件,游戏需要考虑到复杂的网络状态,加之需要减轻服务器压力,因此,网游在玩法设计上会尽量进行简单的设计,细节要做出让步。单机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在对应机能之下可以怎么好玩怎么来,只要你有想法,别让程序掀桌就行。当然,网游厂商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核心玩法是在用户间的合作、竞争上。不管怎么说,偷工是跑不了的。(题外,当然也有表现细腻的网游啦,但没发现他们都是单开房间的吗)
功能在单机和网游中的定义可以说是不一样的。单机中的功能可以定义为更好地为核心玩法服务,更好营造统一的游戏世界感;所以,单机游戏的功能一般是少而精,对于游戏体验有着强化和促进作用。网游中的功能则可以认为是:深挖坑,广埋雷,能中一个是一个,一切不以收费为目标的系统功能不是开发目标。所以呢,网游中,随处可见各种就算不是为收费服务也是间接在为收费服务的功能点,它们并不能对游戏的体验和感受起到促进作用,只会带来相反效果。
另外,作为手机平台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触屏带来的操作方式变革,这是与玩法结合紧密的一种操作体验,也放在这里进行阐述吧。触屏意味着操作体验和UI布局方式,只要与游戏玩法深度结合后将产生放大效果。这点单机做得很好,而网游则由于功能信息的多样以及简化的玩法操作,未能很好地体现出触屏这一优势所在。
总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网游在玩法表现上会略逊同等级的单机一筹;再加上网游喜好添加各种功能使得整个系统显得复杂和臃肿分散了,不如单机给人更紧凑有趣的感觉;另外,网游系统多从PC照搬而来,没有与新的操作方式深度结合,给人在游戏机制上的整体体验比起单机来说又差了一截。

正负反馈
所谓正负反馈指的是游戏中对玩家行为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生活中,一项行为得到了奖励,人们则会高兴,更积极主动地去做同类事情;如果受到了惩罚,人则会变得消极并极力回避再次出现同类情况;这种机制称之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游戏中由于存在着基本的游戏规则,同时要引导玩家从事设计者期望的游戏行为,因此正负反馈的机制会大量在游戏中应用。玩家所感受到的快乐或愤怒,很大部分是由此而来。
正负反馈分布在游戏中的各个细节,这里只从广义上的收益和难度两个方面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单机游戏中一般设计平稳的正向奖励,随着游戏的进行逐步投放,难度也是缓步提升,甚至在你失败的时候还会用幽默的表现来转移你对失败的沮丧(有多少人玩割绳子为了看小青蛙苦兮兮的表情而故意失手)。这是一种收益可预期而难度可克服的行为模型,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而网游走的则是另一种方式:在游戏初期给予超量的奖励以激励你继续玩下去,之后所得渐渐入不敷出,强迫你要么付费要么反复从事枯燥的行为来获得低性价比的收益。而网游的难度则正好相反,前期为零,后期猛烈提升。这种模式则是为预设好的各种收费点进行服务,玩家需要付出金钱或大量时间来换取乐趣,战胜难度。
对比这两种不同的模式,自然单机游戏容易给人以更友好更亲切更有动力的感觉。网游则如无金钱投入很难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反而容易因为收费门槛设置不当引出负面评价。

长期激励
长期激励指的是游戏带给玩家的长期目标与动机。与产生即时效益的奖惩反馈机制不同,长期激励是玩家对于游戏的一种更高层面的追求,需要玩家在游戏中通过努力不断积累最终实现。长期激励的最终奖励可能是游戏内实物也可能是荣誉,它们带给玩家最大的快乐都可以归纳为成就感体现。
在较为古老的玩家分类体系中,将玩家分成四类:成就型、探索型、社交型、杀手型(这个的模型分析过于简化了,真正的玩家是多个类型的综合体)。这四类玩家进行游戏的长期动机各不相同。成就型玩家喜欢挑战游戏预设的各种高难目标,探索型玩家倾向于发掘游戏中被隐藏的秘密,社交型玩家需要与人交流,杀手型玩家希望杀掉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四类玩家各自倾向于哪类游戏呢?无疑,社交型和杀手型玩家只能选择网游,成就型和探索型玩家则在单机和网游间来回摇摆。因此,如果单从受欢迎程度上来说,网游囊括的玩家群体更多,更容易受欢迎。
如果从对游戏的正向评价来看:杀手型玩家一向觉得牛逼的是自己,不关游戏的事。社交型玩家呢,他需要的是人群,换个游戏照样也能开心。而成就型和探索型玩家则由于在游戏中倾注了精力与情感,他们需要表达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值得骄傲的,所以他们会积极给予自己喜欢的游戏正向评价。那么,是哪类型的游戏很好地满足了这两类玩家呢?答案显然是:单机游戏。

世界观代入
世界观代入指的是游戏的世界观背景在画面、动画、音乐和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与游戏的结合,对游戏起到美化和深化的作用。网络游戏由于是大型制作,因此在画面、动画、音乐这些外观层面都不弱于单机游戏甚至还能胜出。但一旦深入到世界观背景和故事讲述上时,网游只能说是粗糙。因为大部分网游只能算是套用固有模型糅合各种功能的山寨产品,世界观只是换皮工程中的一项,故事则是为了能让游戏延续而强凑的情节,因此看起来难免生硬和枯燥。单机游戏小而精的好处在于,它不需要提供特别完整的世界观,只要根据它的核心体验认真展现和丰富相关特点即营造出很好的效果,之外的留白就交给玩家自己想象去了。
为了表达而展示与为了展示而展示是单机与网游在产品包装上的差异。前者容易让人感到真实,引发共鸣,感情代入;后者更像一个炫技的手法,玩家只是当时惊叹,却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方面,对游戏有追求的玩家必然更喜欢有内涵的单机游戏。

总之呢,从游戏开发角度来看,网游在核心体验上的同质化,游戏机制上的简单化,正负反馈上的难度化,世界观代入上的干瘪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拉低了玩家对它的评价。在长期激励上单机和网游各有优势,但假如一个玩家开始关注一个游戏所给的长期激励的话,那么可以说他已经对这个游戏产生认可并喜欢上它的吧。

— 完 —

本文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1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手游有借鉴瓦里奥制造类型的游戏吗?
单机游戏《风卷残云》是谁做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