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只是目前没有什么通行的办法。衡量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衡量方法也必然是数据化的,只是真正实现还有距离,到形成商业财务分析那样的体系更是遥不可期。

各种指数在进行对比时才有价值,而问题在于这个对比如何做到公平、公允、科学。计量方法由谁开具,是否确实有效,被干扰操纵的可能性大小,每个指数的优缺点在什么地方,都是需要时间去检验的东西。这个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他不光是为了衡量一个项目自身的发展轨迹(这个容易许多),而是要比较各个项目之间的效率的优劣,公允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慎之又慎。

我们评判一个商业公司的出发点是财务数据,拿出财务报表一看,挣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未来预期如何等等内容一目了然。这是因为商业公司对于股东和投资者而言的价值在于赚钱,以钱的数据来看钱的效率,自然顺理成章。

但是只有报表也不够,上市公司的报表都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而审计的时候事务所一定要到客户的办公场所进行审计,而不是把企业把报表传到事务所就结束了。实地调查就是为了弥补报表中的不足,数据虽然可靠,但也是可以骗人的。

对于公益项目来说,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是无法从报表中看出来的。这里就需要像公司年审一样进行实地调查,用量化方法搜集、整理资料。关于社会统计和社会计量的入门推荐一本教材,《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作者是 Babbie Earl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

搜集数据是一个艰难的工程,这里就需要各个组织加强资料收集、自我评估的积极性,不能说一个活动完了之后,孩子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就说这个活动成功了。只不过这种方法说说容易,执行中如何设计问卷、抽取样本,包括一些潜在的伦理议题都必须考虑在内,是跨学科的复杂问题,目前没有什么良好的通行办法。

对于现阶段的监督要求,多是采用一些诸如制定目标计划,最后检测完成度,或者看善款的募集发放比率等方法进行衡量。各种方法存在种种问题,但也都是不是办法的办法。各个公益组织可以只从自身出发,进行一些数据整理,这对增强自己的管理是有帮助的,在远期也会对整体样本的横向对比有所助益。

未来几年我会在台湾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有成果时会发专栏和各位交流。

感谢阅读。

— 完 —

本文作者:徐博闻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国内有哪些公益的LGBT组织?
「慈善」和「公益」有什么区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