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几个事实:
①在独立战争末期,美、英、法、西几方在巴黎开始商谈停战条约。其中美与法有条约约定美方不能绕过法方单独与英国谈条件,法与西另有条约约定法必须带上西一起跟英国谈判。法国偏袒西班牙在新大陆的利益,或者委婉点儿说法国需要同时考虑各盟友的利益。当然对于美国来说这件事非常卧槽。
②于是美国就和英国单聊去了。具体是英国官员先找的美国人还是美国官员先找的英国人我记不清了,但这几个办事的人是之前就互相认识或者至少有所耳闻的,而且他们都说英语。
③于是1782年年底,美国与英国愉快地达成了一致,在巴黎一个旅店签订了条约。
④法国一看这边木已成舟,再不乐意也只能拖着老盟友西班牙跟大家一起签了Treaty of Paris 1783。
⑤美国:耶!英国:呵呵。法国:…………
⑥彼时美国作为一个共和国是很喜欢展现“共和”特色的,其中之一就是不设立Embassdor一职,也不会使用His Excellency这一尊称;因为欧洲大使们多为王公贵族,而美国人喜欢强调自己的公民/平民身份,这一做法持续到维多利亚时期才有所改变。JA准确的职位应该是驻英“使节”…………不过对现代普通观众来说这根本没区别,电视剧就简化了。
⑦剧中乔三的台词基本上是原话,可以在JA的日记中找到记述。
⑧英美特殊关系源远流长,啊。
⑨……其实第三集和第四集都有非常微妙而深沉的,崇英情绪。你对比一下剧中对法国宫廷和英国宫廷的描述看看,是不是一边庄严肃穆,一边堕落荒诞;英国贵族端庄高贵,法国贵族放浪形骸;路易十六的台词是荤段子,乔治三世的台词却如此感人…………我都不忍心继续罗列了。当然彼时波旁王室的确是那个德行,但是汉诺威王室绝对没有那么高大上,而且法国人再怎么法国,拍小狗在富兰克林的情妇裙子上拉屎,这不是真心实意地黑法国还能是什么(。
原著作者或剧组里如果有一批暗搓搓的崇英派我一点都不会惊讶。
结合以上你会发现,彼时的美→英关系实际上,以及本剧表达出来的意思都是,敌对并尊敬。用一个不很恰当但很有趣的比喻就是“叛逆儿子与顽固父亲在激烈冲突后相拥和解”。
剧中乔三的泪水也许是对和平的感动,也许只是美国人的脑补,完全取决于你愿意怎么理解。
乔三的最后一句话其实非常好解释。有两种可能:
1)从英国独立意味着失去英国的保护,你们的陆地边境,你们的海上贸易,你们未来可能遭遇到的侵略,全靠你们自己了,自求多福吧!
2)共和国?呵呵。
彼时欧洲大都是比较稳定的君主制国家,英国自己有过一段短暂动荡的共和时期,而且克伦威尔最终也是妄图发展起一个王朝;荷兰是共和国,但绝称不上是好的楷模。没有人能确定美国会变成什么样,连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提醒一句,费城制宪会议是1787年才召开的,签订巴黎合约的并不是“美利坚合众国”,而是“美利坚十三邦之联盟”。
而联盟内部也绝非齐心协力,在大陆会议初期,同仇敌忾都谈不上。对于乔三或者任何一个君主制的拥护者来说,一个君主是最好的能凝聚一个国家的工具;而美国迟迟没有推选出一位君主,最受欢迎的华盛顿明确拒绝称王,几年之后,这批人创造了一个叫做President(板球俱乐部主席也叫president)的职位。一个很可能随着战争结束而分崩离析的联盟的未来是怎样,大家都心存怀疑。
而美国也确实因为联邦权力与州权的冲突而爆发了一场大战。美国南北战争的隐患是在建国之前就埋下的,行政权力分配和奴隶制都是。
+++
顺便多吐几句槽:
私以为最深沉的黑段就是一群涂脂抹粉、丑陋滑稽、耽于享乐的法国贵族在私人派对上花钱购买星条旗,一边高唱《自由之歌》………………然后这群以资助新大陆革命为时尚的人在若干年之后会丢掉自己的地位、财富甚至性命。不作死就不会死怎么就是不明白呢(。
而JA在进宫面圣那段的配乐,是Barry Lyndon的配乐,原作亨德尔,一个深沉的崇英派(划掉
彼时全殴贵族都有涂脂抹粉的习惯,剧中非常深沉地给法国人画上了吓人的白妆,而英国人没有(。我不确定英国上流社会是在什么时候抛弃了扑粉的习惯,但乔三实际上是一个德国人,他有很好的理由采用大陆而非英国风格。
…………然后饰演乔三的是Tom Hollander,一位英国实力派演员。对于真实的乔三,他显然过于英俊了(。
最后,饰演JA的演员,最近,成了唐顿庄园里的哈罗德舅舅。终于和英国贵族攀上亲戚了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感(x
— 完 —
本文作者:Rogina Jones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