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starter 作为一个众筹网站平台,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模式是这样的:众筹项目设置一个需要筹集的资金数目目标,如果达到这个目标,项目拥有者就可以拿到这笔钱,用来支持项目的发展运行,而Kickstarter则会收取百分之五的佣金。此外,为项目“捐款”的支持者们则会得到一些小奖励作为投资回报。

在Kickstarter,这种模式对于创意产业是可行的,只要创作者足够有才华,你就有十足的把握能看见听见他们创作的歌曲,电影等等,唯一的小小的风险就是这些作品适不适合你的或者大众的胃口。但是对于硬件产品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做硬件产品看得简单了,他们认为:成功 = 炫酷的概念视频 +社交网络和媒体上的大力推广,待人气高涨便能在众筹平台筹钱拿到资金。但是,拿到钱后该怎样做?很多人气高,但是最后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方都没有真正想明白这个问题。

也许一个全栈工程师就能搞定一款香烟盒大小的智能手表原型,但是如果你要做一个集成度高,可穿戴的智能手表,情况可是大不一样,你不仅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我所知,光NRE即一次性工程费用就至少在70w人民币以上),你还得有一个精通硬件集成,工业设计,低能耗设计,产品包装的队伍。

下面是一个硬件产品从idea到最终大批量生产所要经历的阶段列表:
1. 想法(idea)
2. 概念的验证 (POC)
3. 定义产品规格
4. ME/EE/固件设计
5. 工程学测试 (EVT)
6. 设计验证测试 (DVT)
7. 先导样机测试 (PVT)
8. 大批量生产

其中测试阶段一般都会把产品送往有资历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测试。
取决于产品的复杂程度与生产商的出货能力,整个流程下来最少最少得半年。

事情已经够多了吧,后期操心的事更多更复杂,比如很可能遇到的专利侵权诉讼,还有持续的研发经费和现金流问题。Kickstarter上的硬件项目发起者很多都是初创企业,他们很难像大企业一样得心应手的处理这些问题。

作为Pebble的第一批contributors,我亲眼见证了随着Pebble, OUYA, Formlabs等创新硬件产品的成功,Kickstarter上掀起的一阵阵硬件热。但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标榜着Smart Hardware的产品中又有多少是真正有能力迎接上述挑战的呢?如果只是盲目跟随硬件淘金热,最终项目的流产死亡也是情理之中。

— 完 —

本文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kickstarter和8-bit funder为什么没有Copy2China的产品出现呢?
怎么在 Kickstarter 上集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