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最后只有几百万人民币的票房表现相比,《我就是我》显然被低估了,这部电影值得一看。若干年后,这部纪录片是中国娱乐史中关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选秀现象」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实际上,以纪录片的题材而言,触碰类似「快男」或者「选秀」这样的娱乐类争议事件,比起选择那些「边缘人物」或者「政治倾向」的题材,或许还更有难度。因为,公众在舆论的渲染下,对这类事件已经有了所谓的「预设态度」:不论是死忠支持,或是刻意忽略,亦或者是抵制排斥。当这种预设立场建立之后,即使再客观的记录也很难让对立者接受。而范立欣选择打破这一预设立场的方式,是用肉眼可及的成长和变化,塑造出「选秀时代」下的一些鲜活的形象。
就如同范导在这个答案下的回答所言:
这个片子的整个核心价值就是看年轻人不断去挑战比赛甚至生活的规则,当这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不同的苦难和挑战的时候,你是真的能够看到,在这种压力下所折射出来的价值体系。
在导演的表现下,我们通过镜头看到了几位有特点有故事又有性格的「快男」: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和于湉等,他们在经历「快乐男声」的比赛这几个月之中的巨大转变。快速成名、残酷竞争、艰苦训练、友情分离;还有很多艺人需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获得的那么多疯狂的粉丝,才能体会到的落差和不公平,他们在短短时间内全都体会到。然后他们要去接受,不仅要从技能,还要从心底开始接受,他们已经是一个「艺人」,是一位「公众人物」;并且时刻要准备着在快男结束后,迅速由自己独立去面对这一切。
而更有趣的是,纪录片中着重刻画的这几位,在参加快男之前,是十足的草根素人,连其他选秀都未必参加过。华晨宇帮于湉晋级后说,「在我心里友情比这个比赛更重要」;欧豪面对竞争时表达的,「努力不一定会有,但是不努力就一定没有」;还有于湉历经波折后的吐露,「我不是不想赢,我只是不怕输」。在一番与同龄人迥异的遭遇和压力面前,他们所展现出的一些精气神,可以更准确的反射出当下这波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在我看来,白举纲这个人物刻画的最为成功。出身于普通家庭,父亲是电器维修工,20岁,参加比赛时才刚刚学音乐年许。至少从镜头上来看,这是一个和善有趣的少年——他会和大伙说起自己来参加比赛后已经遗精三次,也会经常有些愚蠢搞怪的小动作;他又是不轻易妥协的,在被要求写下七强中自己觉得最弱的人时,他除了自己以外不愿写任何人的名字,尔后他把写满自己名字的一张张卡片立在拍摄台上,对工作人员说:「要不拍通宵吧,拍通宵明天就唱不了歌了,就可以证明我是最弱的了」;还有在最后的五强淘汰赛时对着自己PK对手宁桓宇高唱《It’s my life》时决绝的样子。这些片段下的白举纲是跳跃的,生气盎然的,有血有肉的;很容易让观众,尤其是曾经看过去年快乐男声节目的观众产生共鸣。
以上这些,还有几位男生拍摄宣传片时的意外受伤,山河(音乐总监)和于湉的争执,两位复活选手不甘的淘汰,魏一宁的被淘汰后的感伤,耿琦的叛逆,华晨宇在家长探班的孤单,李宇春等过来人有感而发的评论等等等等触动人的细节,配合上几首颇为恰当的歌曲演唱,超出国内平均水准的构图、美学和摄影,就构成了范立欣导演要表达的精神——年轻人面对梦想时的勇气和倔强。
但,似乎少了些什么!
2013年的快乐男声,和其他选秀活动有些不同:参加培训营「男声学院」的所有学员,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摄影机记录者——从排练吃饭到洗澡睡觉,然后通过第三方平台(其实就是多玩YY啦)在全国观众前反复播出。这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素材,但同时,遍布于选手身边24小时不断轮转的镜头,这本身就带着一种不自然。
若是看过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应该记得其中一个名作「观察者」的概念;只要有所谓观察者的存在,不论是一双眼睛,一个摄像头或是随便什么东西,球状闪电就无法按照自然的状态显现。甚至在影片里,欧豪和伙伴们的对话中也提及所谓的「设计感」。因为镜头无时不刻的存在,甚至所有人都习惯了镜头的存在,所以,他们所表现出的状态,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又有多少充斥着表演和设计。我不会恶意揣测,但也无法阻止这么去想。
更何况,最后这部作品里所有的镜头,都是在导演的遴选下公诸于众的。所以在这部纪录片中,你看到的更多的是光明的、真挚的、坚持的;伙伴们之间的交情都是坚固的、单纯的、不掺杂砂砾的。娱乐圈的冷峻、选秀背后的黑幕、竞争时的小动作、选手们之间的攻伐和猜忌,有很多有所期待的元素,可能依稀在几个镜头中一闪而过,但都很难引起人的注意。
我猜想范导应该不是那种会被利益诱惑而丧失初心的导演,电影的整体素质也不断的提醒我这点。但与此同时,几个月和选手们相处,或多或少的都会感染到他,所以很多镜头的选取都能含蓄的看到回护之意。天娱作为投资方,在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也不大可能毫不干预,哪怕只是对于个别敏感的镜头提出了小小的建议。更何况,作为有商业诉求的电影,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考虑快男粉丝的感受。不论如何,最后呈现出的结果,无论是「快乐男声」,亦或者是「选秀活动」,再或者是那些男孩们,都太过伟光正了。
我期待观赏的是一部「中国娱乐选秀真实的群像谱」,最后看到的却是「选秀男孩们的青春梦想成长颂」。尽管后者完成度很高,也在很多地方打动了我;但我相信,应该有机会可以做到更多吧。
如同太宰琰所说:
从《我就是我》看得出范立欣是有野心的,更看得出他的迷茫。
他在选这个题材的时候明显有做商业上的考量和预期,他想拍这个题材,应该也是希望能通过这种相对通俗一点的话题,让更多人了解纪录片。
范导尝试的勇气让人钦佩,虽然从过程和结果都多少有些不尽如人意。即使没有影视营销公司完全错误的宣传策略,《我就是我》设定的表达也很难在当下的氛围和市场中讨到好处。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纪录片,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时刻都在发生着从未有过的人间悲喜剧的年代,数不尽的题材等着被人去挖掘和深究。中国的大荧幕也需要更多的纪录片;此前也不是没有纪录片大范围公映,但都难逃草草收场的命运。有些可能为了坚持立意而缺失了对市场的捕捉,有些则是走近了利益而放弃了初衷;还有更多是在两者间苦苦挣扎找不到平衡。
不过,就如同电影里的某句台词「努力不一定会有,但是不努力就一定没有」。
凡事都是这样。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感谢阅读。
— 完 —
本文作者:Xiao Ronnie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客观评价李登辉?
关于字体的电影或者纪录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