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昌明同学很久以前邀。当时我觉得这个问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回答起来不免就要废话多多长篇大论一番,于是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要说某个行为是徒劳的,得先给出这个行为在事先的目的,然后对比它在事后的结果,看看两者是否存在差异。

显然,至少部分抵制行为不是徒劳的。

如果这个抵制行为并不那么地志存高远,那我们就很难说它是徒劳的。比如我当年一腔热血时也抵制日货,但我并不准备借此达到什么目的,只是为了一种表达,为了一种虚幻的有所作为的感觉,也并不鼓动别人这么做。回过头看这行为固然傻逼,但要说它是徒劳的,大概也不太恰当。

所以,如果抵制只是一种个人行为,那从经济学角度,它也不过就是一种特殊的偏好。当然,我相信如果能有数据做详细分析的话,那具备这偏好的人群想必会满足一些特定的特征,而且这偏好的时期一致性大概会比较差。但既然是偏好,从这个偏好出发的行为就同样是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因而就不是徒劳的。

以阴谋论视角看的话,抵制活动也可能出于某些产业内企业的竞争策略,若如此,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它不会是徒劳的。

此外,偶尔抵制还可能是某种公开的政府行为。作为贸易或外交政策一部分,政府可能会针对特定国家或特定进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菲律宾和越南都享受过这种政策了。这种行为无论终极目的如何,光凭它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就不能说是徒劳的。

不过,我们一般所说所谓的抵制某国商品,通常并不包含这些。而是指由部分非官方人群发起的,意在影响其他人,使得更多人,乃至大多数人或自愿,或被迫地抵制某国商品的活动。

所以讨论抵制是否是徒劳的,我们得先找到这些人,问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发动这些抵制行为的。以孤陋寡闻的我的观察,这些人的目的,至少是其摆在台面上的公开目的,不外乎遏制某国,并支持国内相应产业。

以消费者剩余的视角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参与到抵制行动中。但通常经济学将偏好视作外生,所以直接以偏好解释行为,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而且这还给未来类似的抵制行动留了个合理性的小口子:支持者们会鼓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认为只要大家都能舍小我顾大局,抵制外国商品,支持国货发展的大计就能实现。

因而要以经济学的方法证明抵制的徒劳,要彻底把抵制的鼓吹者干趴下,我们还得再证明,就算他们成功地忽悠到了大多数人,他们也无法实现摆在台面上的公开目的。显然,如果抵制能够成形,那遏制的目的多多少少会起到一点,所以值得论证的重点其实是后半句。

因而问题就转化成了:我们能通过抵制某国产品来实现支持国内相应产业发展的目的吗?很遗憾,以经济学的眼光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绝大部分人也都能认识到这一成就是跟这一时期的开放政策分不开的。开放促进经济增长,净出口及其增长长期以来都是中国GDP及其增长的重要来源。因而任何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鼓吹中国应当再次闭关锁国。

但具体到进口,具体到是否应当以某种手段限制国外商品在国内的流通,很多公众,甚至不少专业人士就不再持十分坚定的立场了。不少人还持有类似重商主义的观点,觉得只有出口是有利于增长的,而应当以各种理由,在各个方面限制进口。各国间屡有发生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案件则给这类观点提供了一个貌似可靠的外部证据。而自新贸易理论兴起以来流行的所谓策略性贸易政策,则是不少人自以为的理论支撑。

但实际上,进口对增长同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下中国经济逐渐接近所谓的刘易斯拐点,经济在规模上的扩张已经无以为续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已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而进口恰恰对生产率进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统上,不少人在研究开放对经济增长或生产率影响时,并不刻意区分进口和出口,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贸易依存度都是文献中很常见的开放程度指标。不过,其实出口和进口对生产率的影响是十分不同的。出口会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可能在行业内造成一定的市场份额或其他资源的再分配,使得高效者获胜,从而提高行业平均的生产率;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高的产出和规模效应;此外,伴随出口的技术、管理、知识的溢出,或是干中学效应,都是出口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渠道。

而除了一些共同的技术溢出一类的渠道外,进口还会循着很多其他渠道对生产率的带来影响。首先,如果进口的是中间品,那进口的中间品可能会是国内原来没有的,可能拥有更高的质量,也可能这中间品本身就是更高水平技术的物化品,这都会直接提高使用这些中间品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率水平。2007年AER上Amiti & Konings研究了印尼在95年加入WTO前后,关税降低给企业生产率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间投入品进口关税的降低显著提高了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理论上说,这种生产率的提高还会沿产业链溢出,使得那些没有直接参与到进口的企业都能享受到生产率的提高。Amiti & Konings的研究对此有一些间接的证据。

此外,进口还会在相应行业中引发更激烈的竞争,这将使得行业内的企业有更强的动力来学习、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并促使行业内市场份额再分配,落后者被淘汰,生存者更加高效,从而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生产率。04年,同样是AER上,Trefler对比了1989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后,1980到1986年和1989到1996年加拿大企业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发现,进口关税的降低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考虑到行业内企业市场份额的再分配,不难理解的是,行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提高幅度是更大的。

类似的竞争效应不仅出现在与进口品直接竞争的行业,还会出现在进口了中间品的行业,07年印尼AER发现,在那些进口了中间品的行业,即使是那些本身没有参与进口的企业,他们的生产率也显著提高了。

而且,进口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是远高于出口的,07年那篇AER根据印尼数据算出来的结果,显示同样比率的关税下调,进口关税下调对生产率的影响是出口关税的3倍以上。

针对国内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北大余淼杰有一篇即将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论文研究了进口渗透率对相应行业中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进口渗透率较高的行业,其中企业的生产率显著更高。有趣的是,他还发现那些从事出口的企业,从进口渗透率提高中所获得的生产率提升相对较少。

总而言之,即使不考虑消费者的偏好,即使消费者都愿意舍小我顾大局参与到抵制中,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也会因减少市场竞争、并使国内企业无法购买国外质量更高、种类更多样或是包含更高水平技术的中间投入品而降低国内生产率,损害经济增长。因而抵制外国商品的行为,虽然未必徒劳,但对本国经济,却有实实在在的坏处。

— 完 —

本文作者:冯晗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3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李克强经济学」主要说的是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