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不懂张爱玲写了三十年的小说,为什么起名叫《色·戒》。
直到有天知道,李安同名电影的副标题,是“色易守,情难防”。
守和防,都是理性,情,是感性,至于色,我目前还无法将其归类。
故事的最后,感性战胜了理性,因为这一时的感性,生命陨落,所有的理想与抱负,甚至现实的种种,都灰飞烟灭。
不知是不是因为多年唯物主义教育的原因,我总是试图以理性超越感性,努力地明辨是非,然后按照是非标准,而不是感性来做事。
由于有理性,泰坦尼克号上的列位绅士,才能不靠生物学上的体能优势你争我抢,而是把宝贵的逃生机会让给妇女和孩子们。
感性中很多东西是不好的,比如自私,比如武断。
但是,今天我重新读了关于布罗茨基的那篇文章,注意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断:“美将拯救世界”。
之前我一直以为罗素、马丁·路德·金等人已经道出了全部的真理:爱是世界最好的出路。
这两天我揭下了自己的又一层马甲,我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找女朋友有什么样的标准,我究竟在乎哪些?
因为一直在理性的层面思考,总是在门外,所以总也想不出个结论。
感性的答案让我自己都觉得意外:长的漂亮几乎是必备条件,长相普通我也可以通过理性让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但那总会有些勉强,在心底,一个自己都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是别扭的。
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因为有责任,所以我必须做这个做那个,想想都觉得累。
另一个,真的是没法将就的条件是,单纯到让我能感觉安全。
我真的很难容忍谎言,哪怕我知道对方并无恶意,我还是无法忍受,如果用理性强迫自己不计较,心里会异常难过。
这也正是我曾经做出离开决定的原因:那个女孩要求的真的不多,并且我做的到。但是我反复问自己:我能坚持这样多久?三个月,一年,十年?
如果不能坚持一辈子,那迟早会是悲剧,既然是悲剧,又何必开始?
我做不到,因为缺乏动力。至少在当时,我无法完全信任她。我曾经十分努力地,忽略她平时说过的许多小谎言,这些都是小事,我心里虽说排斥,但还是“理性”地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
但是,那是极限。如果真的在一起,我肯定会事先强调,你只有一次说谎的机会,一次之后,我会永远离开,因为我脆弱的心无法承担,这个是我自己用理性也改变不了的,是可能伴我一生的心灵创伤。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永不说谎,很遗憾,你在开始前就用掉了这次机会,我只能离开。
我仍然可以理性地说,这不是你的错,不必过分自责,谎言只是防备,你也是个经历了创伤的孩子。
理性终究无法战胜感性,恰如祁克果所言:“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已扎入了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感性的东西,可以被认识,却难以被理性所改变。
从理性上讲,我总是避免别人失望,所以在平时聊天的过程中,我总会自动过滤掉让对方感觉不好过的内容,我早都习惯隐藏自己的看法,所以一般的交流,我很少会跟对方有冲突。
同样是出于理性的考虑,我不会因为喜欢就去追求,我会先问自己:喜欢她什么呢?要知道美丽的外表是不会永驻的,在拿掉这个因素之后,你确定自己的选择还是这样吗?
她有这么许多缺点,我确定能够全部包容,一同面对,并且一辈子不抱怨吗?
一般而言,这一圈问题问下来,很难有肯定的答案,所以,我不仅一直一个人,而且追过的女孩也很少。
《武林外传》某一集里,小郭的父亲要以“你们是一时冲动”为理由,拆散小郭和秀才,这时候,无双站出来说,冲动,又如何?
是的,如果只是用“理性”去分析,就像我一直做的那样,那岂不真的注定永远在分析,永远不理想?
前些天,一个澳籍华人对我说:想做什么事,就去试一试。试过才知道事情究竟是什么样,空想永远是有偏差的。
但是理性对于我,反倒似乎成了阻碍。我没办法什么都不问地去“试一试”,尤其对于我在乎的事。
我独闯深圳,独自深入直销窝点,都没有丝毫惧怕,因为我并不在乎这些事。
越在乎,越是不敢尝试。
很久很久,没有像如今这么“纠结”了,因为对于大部分事情,我已不在乎,所以无需再纠结。
我之所以不敢尝试,还涉及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前作为一个不靠谱的非正常人类,我可以俯瞰芸芸众生,视名利如粪土,但是真到了想给自己找个家的时候,却真的如郑智化说唱的:我用我所有的自由换来一个家。
因为了解了自由为何物,我选择舍弃“现实”,但是想要安家,就必须和“现实”和平共处,中国特色的“现实”本身,也是自由的天敌之一。
我目前还没能处理好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虽然自己总是告诉别人:这是现实,这是常识。
关于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对比,这其实更是李安和姜文的对比,因为,电影,是导演世界观的体现。
据台湾媒体报道,第66届戛纳影展于当地时间26日闭幕,评审团成员李安和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等人排排站,在红毯上任媒体拍摄合照,个子很高的妮可基德曼站在导演李安身旁,李导想要轻揽美女细腰,手却滑在她的玉臀上。
只见妮可基德曼神色淡定,将李安的手撩了上来,可是他的手还落在臀侧,妮可干脆把李导的手拉到前方,两人从揽腰变成亲密牵手,也让现场快门声响个不停。
这是一个猥琐的故事吗?
不是的,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妮可很高,所以,李安想礼节性地揽住她的腰,却不巧放在了一个不太恰当的位置。妮可也不是等闲之辈,肯定不会让李导当众难堪,于是轻轻把李安的手往上移,然而,竟失败了。
于是,机智聪敏的妮可,干脆转化为牵手,整个场面瞬间hold住,李安也不再尴尬。
比如,相对与上文第三张图,下面这张图,就和谐多了。
大概一个月前看到这篇报道和这些图片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姜文。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有一段台词:那可是屁股呀,只能是手摸了屁股,不可能是屁股摸了手呀。
我常常拿姜文和李安做对比,然后旗帜鲜明地说,姜文不如李安,这差距,不在于才华,而是世界观的差距。
我经常强调,每个人的命运,就是自己戒不掉的执着。
李安的世界观比姜文强就强在,他不是以一个“男人”的视角在看世界,而姜文是。
所以,姜文的电影里,很容易看到男性本位的影子。一开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就是青春期男孩与性欲有关的YY故事,那镜头从屁股后面拍,可以理解。但是到了《太阳照常升起》,竟有许多大腿乃至臀部的特写,甚至有了上文那句意思简单明了的台词,我不禁感叹:这样的执着,注定了姜文看不到革命第二天的出路。
姜文作为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但是,却无奈地看到:天下大势,真的很难往“好”的方向发展,无论领导者能力有多强,都难以完全掌控局面。
而李安则放弃了对“世界”的征服,更多地去探索人的内心。
同样是抗战片,《鬼子来了》从宏观层面论述,小人物心里满是困惑甚至愚蠢。而《色·戒》直接从个人角度着眼,倒是激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因为深层的人性,都是一致的。
如何避免战争?如何走向文明与进步?
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吗?姜文的思路,是从大处着眼,但是,古今中外,有智慧的人很多,运用毕生智慧做这些事的人也有很多,有谁真正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做出显著贡献了么?
所以,我是比较倾向于从人的内心寻找答案的。
从外界入手,是告诉无知的人们“这是对的,请跟我来”,而从内心出发,则是让每个人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
哈耶克批判社会主义时说,社会主义的理想很好,和个人主义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但社会主义错了,错就错在他们把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交给一个组织(常常是名为XX党的组织,你懂的),他们试图让一群有智慧的人通过知识来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可是呢,哈耶克说了,掌握足以推动全人类进步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了互联网也不可能。
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有自由人,再有自由联合。如果先联合,很容易就不自由了。于是,一切就都泡汤了。
不是讲重口味故事的么,哈耶克可真是够重口味的。
写于2014年9月24日:
因为这是直接贴的我以前的文章,所以并不是很切题。
本来想写一些的,却在我原来的QQ465467590的空间里找到一篇置顶日志,写于2014年4月,当时我待业在家。
引用如下:
迪斯普拉特在《色·戒》电影配乐中,精准掌握电影之悲剧氛围,将凄美却又略带悲壮的气氛,绵密铺陈。主题旋律在优雅中隐含著不安与不祥,主奏的大提琴紧紧牵系著爱欲与暗杀的情绪,而陪衬的乐器,无论是钢琴或是弦乐,都让无穷的余韵深切地拨动观影者心底的泪眼之阀。迪斯普拉特的音乐魅力,在电影中无言的片段尤其撼动人心。配乐隐然成了人物的对白,轻易地道出了每个角色心中无法言喻的多重欲念,与挥之不去的深沉感伤。
导演李安表示:“《色,戒》真的很难定义,我希望它是一个对人性很幽微、很新鲜角度的探索。”
总是转载有关这部电影的信息,因为正是从这部电影,我开始懂得电影。
第一次看,就很喜欢电影的配乐,我对音乐几乎一窍不通,却觉得大提琴跟配乐及影片主题都契合的很完美,虽然我并不确定,那声音是不是大提琴。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以历史为背景。
在非正常的条件下,人性被异化。人与人之间变得缺少信任,缺少真诚,甚至相互仇恨。
然而人性的光辉是不会完全被掩盖的,即使在那样非正常的条件下。
最后的结局,是具体的个人情感战胜了抽象的民族情怀,也许这也说明,主人公自己也已经发觉那抽象的民族情怀并不靠谱。
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罪行有一定了解,但是她更熟悉的易先生,则是一个和她一样,在这个世界中迷失了的孤独者。
两颗孤独的心逐渐走到一起,是相当合情合理的。
汉奸又如何?正如某部外国电影中说,恐怖分子和自由战士其实是一类人,只是各为其主。
战争本身就是罪恶,没有谁比谁更正义。美国至今没有签字同意罗马法庭审理战争犯。我想,大约是美国在维护“正义”的战争中,自己也犯下了同样的罪行。
如果深究汉奸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区分“好坏”,那战争的正当性,以及乌托邦的功与过,就都会列入研究范畴,这将是一个目前无解的命题。
今天才知道,影片的副标题是“色易守,情难防”。
引用完。
如果有补充,我以后再添加。
— 完 —
本文作者:独孤不败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3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姜文执导的《太阳照常升起》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对《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有没有很贴近姜文创造意图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