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正式发行的时间是1948年12月1日,采用不可兑现的银行券形式,没有规定含金量,不与任何外币挂钩。此时建立货币制度的难度很大,人民币发行前货币流通相当混乱,法币、金圆券、银元券、银、银元、金、美元、港币等各种货币都在流通,通货膨胀相当严重。人民币通过兑换法币、金圆券等纸币进入流通环节,不可避免的被通货膨胀拖累,而且当时是建国初期,国家也需要通过发放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又加重了通货膨胀,在流通人民币的最小面额是50元,最大5万元。
第一套人民币50000元钞票
1955年发行了第二版人民币,按1:10000比例收兑旧币,并建立辅币制度(1元以下的小面额),初步形成了现今的人民币“主币+辅币”的格局。这个时期,发行人民币要有物资保证,用“二白一黑”(棉花、大米、煤炭)进行储备才能发行人民币。通过统收统支、计划生产和发放产品,很快就压制住了通货膨胀。
第二套人民币
1955年以后,通货膨胀得到控制,58年的大跃进却又险些将来之不易的货币制度摧毁。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一直有一个幻想,就是“货币必然消亡”,中央领导机构可以按照社会需求统一调配生产力和劳动力,有计划调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按需分配。按照这个逻辑,就不需要货币了。大跃进时,个人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归国有,大家都去公社工作、吃饭,买东西要各种票,某种程度上说,粮票等各种票的流通程度比人民币还要大。三年大饥荒之后,62年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取消了3元纸币。这个时期发行货币要有物资保证,货币与物资的比例大概1:8,所谓的“八元零售商品一元货币发行”。
第三套人民币
物资保证发行货币的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限制货币超发,保证通货膨胀的稳定,平稳币值。美国一段时间通过买进黄金发行货币,香港采用的类似货币局制度需要美元储备发行港币。在价格弹性比较好的经济环境中,这样的货币发行制度虽然利于稳定币值和汇率,但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货币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角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货币逐渐发挥作用,可以买到的商品更多了,也出现了“万元户”,货币作为支付和保值的作用逐步显现,原来发行的货币数量也显得不那么够。87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作为商品流通领域内货币不足的一个补充。
第四套人民币
92年以后,改革开放大踏步发展,随着粮票的取消,人民币才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在78-92年这段时期,人民币发行慢慢变成“无保证”发行,物价和供应控制的时候买不到东西,物价和供应不控制就引起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方面拉动货币超发,货币超发一方面又加剧了通货膨胀。96年,朱镕基采用类似
“休克疗法”式的铁腕手段压住了通缩,中国也进入了几年的通缩阶段。99年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取消了2元纸币,一方面对防伪等技术手段进行了改进,另一
方面也要平衡流通中的货币量。
第五套人民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05年汇制改革之后,因为人民币开始升值、结售汇制度,人民银行买进外汇发行人民币,人民币发行从原来的人民币现金发行、再贷款、定向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外,外汇占款发行人民币量也大增,这也大大增加了货币的发行量。一个主权国家发行货币,都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货币发行的铸币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货币政策也是调节经济、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新版人民币每一次发行都契合了当时社会、经济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gt Pepper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比特币(Bitcoin)如何冲击国家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