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好意思。既然是我提到,那么早该来回答了,还麻烦各位大大帮我撑台面。
其实,我主要是在想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会比较正常。

我的背景:本科中科大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专业,毕业设计做的是量子博弈(可以归在金融物理学或者归在计算物理与实验物理的交叉)。后来保研本校量子信息专业(刚保研的时候是和潘大老板同一大组),主要研究过量子计算理论方案,后来的专业方向是量子纠缠和测量(难度怎样本行自然懂)。量子测量,算是完整量子计算机的读出部分的核心一步(这么说容易被人肉阿xdjm们,真是拼了~~)。当然此行必备门槛需左手理论和右手实验都不能弱。实验这块因为要依赖仪器做操控微观,时间尺度都是在ms之内,所以人只能靠编程操控(主要是Matlab,C++)。我们做研究流程一般是:仔细观察客观现象,然后,理论推导第一遍,编程模拟第二遍,然后实际操作第三遍。

“仔细观察客观现象,然后,理论第一遍(pattern),编程模拟第二遍(backtest),实际操作第三遍(实盘)”——这是不是和Quant的工作内容很像?同时,Quant所需的技术背景,数据处理,数理推导,编程实现这些也都可以直接搬过来用。

Quant的工作内容说白了就从现实数据抽象到概念模式,确认基本正确后又回到现实验证。这就是最正统的数理科学(尤其实验物理)科研工作模式。对比于传统的技术分析手动交易,Quant的这种工作模式真的非常接近物理研究,而且难度上也可以分庭抗衡。

再说开些,扯些更远更有渊源的东西。

看这些研究背景这么跨界,其实自始至终离不开做计算(摩尔定律下计算机的下一代号称就是量子计算机,这个口号打了很多年);另外加一点量子博弈的背景。量子博弈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博弈中非合作情况收益不能取得最佳而产生的,应该算是很正统的经济物理学的研究(研究文章可以参考物理常见期刊的P.R.E系列)。博弈这个大家都懂,《美丽心灵》里的Nash就是做这个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Nash之后,普林Princeton此位置还给了谁呢,给了写《Beat the market》和《Beat the dealer》的Edward Thorp,这个人绝对值得仔细研究(wiki:Edward O. Thorp )。而我也一直觉得,他才是Quant界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因为不仅深得市场中的交易精髓,且时刻明白自己的短处在哪里。

所以这样看来,自己感兴趣和一直做的事情和Quant是师承同宗的:计算编程+市场经济规律。当我接触此行时,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真的很像啊!

后来看到《My life as a Quant》的作者也是类似的高能物理背景(需要编程操控微观规律),不知这是不是种机缘巧合还是行业定律。以上是一些经历,这样的研究背景带来了转行的契机。如果是研究背景差距太大的物理同行,请三思,不必贸然决定。因为这些积累换到哪儿都是一个PhD培养周期时间段的积累,何况动机不纯的话出成果自身保学位都会有问题。

希望这些经历能抛砖引玉,且不徒增各位烦恼。:)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老豚晕糖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理论物理研究的立项标准是什么?
量子物理和宇宙学的入门书籍有哪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