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槽以吐之,如果够重要,会只发表在PNAS吗
————————————————————
开个玩笑,下面来说正经的。
1.有效性。不用对各种肿瘤都有效,但是要实现治疗,需要对一类肿瘤的大部分细胞起效,而文中虽然细胞系和动物模型的结果说得过去,但对离体培养肿瘤组织的percentage of inhibition > 10%,可见离治疗还有距离;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肿瘤复发的肿瘤干细胞是关键,试试M1对它们的作用应该是个不错的实验,不知道为什么文章里没有。
2.毒性/副作用。文章虽然声称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但自己也提到了观察到对白细胞(有免疫功能)的数量有影响(decreased WBCs after M1 injection)。文章说all examined animals remained asymptomatic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但在用于治疗之前长期的安全性也是必须考虑的。
3.抗药性。M1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杀伤的,对于本身就有或者经过选择后获得抗凋亡突变的癌细胞是否有效?如果无效,或许可以通过联合其他针对抗凋亡癌细胞的药物解决。
4.病毒的使用。不太了解这个领域,不清楚直接引入病毒是不是为了直接利用癌细胞实现持续的治疗,但是M1本身的突变风险、安全性文章却没深入讨论或引用。
5.机制。这篇文章的机制研究都是集中在M1诱导出ER stress这一反应的下游到细胞被杀伤的过程,印证了由文献猜想的下游机制,但对M1如何诱导出ER stress这一反应却没有研究,具体的细胞或分子机制不明确。与针对明确的分子药靶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相比,病毒的优点可能是可以利用病毒复制的特性取代大量反复给药,但是机制研究、安全性研究在用于治疗前必须考虑。其实面对复杂的生物调控网络,靶向治疗都显得未必能真正治愈,机制未知的疗法,有点捣糨糊的味道,不过相信通过大把实验室的研究,这一新兴方法的机制会得到更清晰的阐释。
6.应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机制研究和长时间的大量试验,这是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制药公司投入大量资源研发,需要规避这类风险。
现有的研究可能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努力通过技术和思路的突破推动基础研究的进展和到临床的转化,肿瘤领域更是研究热点,很多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都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典范,虽然还是有点慢,但一直在向前。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普通大众,更实在的,其实还是注意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腺病毒真的能杀死癌细胞吗?
可不可以通过加速癌细胞衰老的方法来治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