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虎嗅上发表一篇文章《美国新生代消费观的重大变化:重使用 轻拥有》,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其中隐含两个因素:经济实力和产权态度。
那么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认清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权意味着什么?
2.身份的特征在于拥有的实体物质还是虚拟关系?
3.资源的响应速度如何平衡?
具体来说:
刚才上电梯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养什么样的狗和开什么样的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并不是无稽之谈,也和上述3个问题有关系。第一,为什么要拥有一条狗而不是小区建一个所谓的“狗房”,想和狗交流了直接去狗房就行了,并且还那么多狗可以选择(是不是会让你想起来:既然有鸡店可以嫖娼,选择性多,不容易出现审美疲劳,为什么还要娶老婆?)。其实这些都是相同的道理:第一稳固的关系才容易建立感情;第二独立的产权才容易控制响应速度。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控制感。如果突如其来的一件事情发生,而你无法通过自己掌控的东西应对局面而只能求助外界模棱两可的资源供给方式,此时你如何感想?虽然发生的频率只有1%,但是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不可恢复的,就好像你可能会死但是只能死一次,对死亡的恐惧不就是处于不可预知、不可控制和不可恢复吗?
但是为什么在美国这种商业模式就有了生存土壤?因为从短缺经济到富裕经济的转变,促使资源供给方式和响应速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你看接受这种方式的大多是年轻人。年长者和年轻者都拥有相同的所有权态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都会尝试拥有汽车的全部所有权,而不只是使用权。年轻人接受这种方式,受短缺经济向富裕经济转变的外部影响之外,还受经济实力不足这一内部因素的影响。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房子,如果你有钱的话,是选择租房还是买房?大部分人应该都是选择买房,租房每时每刻都蕴含着不确定性,没有良好的心态,一般人忍受不了这份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感。既然没有钱,又想实现使用汽车的欲望怎么办?租、共享等方式就顺势而出,要注意汽车共享的出现针对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因素问题,不是情感或兴趣问题,要保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逻辑的一致性。另外一个例子,手机,与汽车和房子相比,这是一个低价值产品,为什么没有实现共享?(以前电话机是共享的,后来共享模式为什么没有市场了呢?)它是一个低价值产品,人们很容易获得所有权,同时具有私密性。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为自己买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用品,那么为什么还要共享呢?就是这个道理。
汽车曾经也是一个非常私密的私人用品,翻翻以前的新闻,“私家车”这一词汇比比皆是,就界定了产品所有权的属性和使用范围。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了新的满足自己私密性的实物,那就是手机,既保持了对外界新事物的探索能力,又满足了人们对实物占有之后的情感需求(汽车不也是可以跨越空间距离的限制满足对新鲜事物的探索需求,又在可控范围内吗?)。引用两个理论:其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二,媒介即信息。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对一种东西的所有权之后,你就丧失了对自己的身份感知,便无法回答你是谁?你与实物的关系便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年轻一代通过社交网络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身份的影响力,尽管很多学者研究分析这种虚拟的身份确认(类似于点赞给人带来的感觉和社交网络上好友数量等等)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很多膨胀的自我认知。但是这毕竟是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开始慢慢进入关系式、泛体验、泛娱乐的氛围当中,这些就是构成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解构和重构因素。汽车和手机相比,产品更新速度慢、可延展性差(手机背后可以和更多的内容产生联系,但汽车却达不到这种效果),注定在人们的兴奋点中慢慢弱化,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话题的中心。这也正是汽车行业真正的危机所在,并不是所谓的来自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的压力(不应从产品的角度考虑汽车的兴衰,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逐渐沦为单纯的交通工具,成为普通的大众商品(对老爷车和汽车文化关注度逐渐下降,便是一种征兆。)。
因此,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经济压力增大和欲望增大之间的冲突不断激烈,使用权将会压过所有权,推动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身份确认也会慢慢接受所有权和关系并存的局面。商业环境的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源响应速度会逐渐缓解人们来自不确定性的焦虑感。人们也会不断通过自我验证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感,来降低自己对新局面的控制感水平。然而这一切还没有完全来到,媒体等还没有全力投入到知识普及和促进人们自我验证的过程中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德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