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罗成方 的邀请!
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会有“放大观察”的情形发生,就是眼睛一直盯着孩子的任何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只要这种变化与自己想象的不符合,或者是不符合社会主流规范的要求,父母就会沉不住气,会觉得孩子有问题。
题主例举的几件关于女儿的事,反映出女儿目前的一些行为特点(其实是优点):遵守生活秩序、忠实于社会规则、与世无争。
这些特点是目前所具有的。
父母有什么心结,无意识地会从孩子身上看出来。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是很常见的,父母从孩子身上看出来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身上具有的。孩子和父母在同一个家庭文化中相处,父母的言行与对事物的反应,会潜移默化给孩子。
所以,孩子的表现,并不取决于做父母的平时有没有对女儿施高压,有没有骂她,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以是父母为表率的,父母是孩子的天,一言九鼎,上了幼儿园,老师就是另一片天,老师和父母的话都是要听的,不听就不是乖孩子,不听就没有糖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仰仗大人的眼色过活,听话,是女儿的一种生存策略,具有自我保护价值。
父母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呢?孩子在做着被规则所允许的事,听大人的话,能够最大程度上不犯错,出了事不需要承担责任,孩子并不想出错,她想要摸索行为规则,她自己会根据经历的每一件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尺度。
父母还是不要把女儿按社会主流喜欢的那种争强斗狠的样子去塑造,尤其是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要让女儿成为自己,否则女儿会强迫自己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而扭曲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做法,时间长了,才真的会出问题。
心理学认为语言有强化与建构的作用,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勇敢和有挑战精神,那么每当女儿勇敢的时候就起劲地夸奖她,让她在勇敢的行为里感觉快乐,她会在这样的言语强化中逐渐变得勇敢和有主见。如果我们眼里看到的全是女儿的听话与懦弱与退缩,不断地强调她的懦弱与退缩,她会真的往这方面去发展,这是语言教育方面不得不让人警惕的地方。
女儿才3岁,在成长中有诸多的可能性与可塑性,父母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和女儿的言行较劲呢,女儿并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她是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她在集体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和自己不一样的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她会对这些孩子模仿和学习,这对她的心智起到刺激和激励的作用。
比如,目前她看上去是弱势的,她的伙伴是强势的,她就会在服从中也学习到强势,她的内心也会有强势的需要,由于认同作用,父母及时鼓励女儿表现出强势时候的行为,那么, 在未来她会成为一个喜欢管理与控制别人的人。
父母尽可能不要随意给孩子下判断,当你的内心有了某个判断,眼睛就会反复看到那个结果,甚至会把这个结果当成永远性的不可改变的事实来看待,就象担心女儿二十年后能不能在这拼抢的社会立足一样,这就是一种教育恐怖主义。
但实际上呢?这个社会上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得与世无争、不喜欢争抢、厌倦竞争,他们依然生活得云淡风轻、悠然自得,对吧?为什么要让女儿往价值单一的拼抢路上去挤,而不让她自己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父母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家庭对孩子有塑造的功能,孩子本身也有反塑造的动力,成长的路上有很多可供参考的榜样,让孩子拥有足够多的选择权,让她自己学会在各种生活规则与社会规范中经历与感觉,父母只需要在身边温柔地支持着她,就好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甜阁下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1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爸爸有外遇,作为女儿应该怎么办?
丈母娘太热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