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刘柯 同学的邀请。
知乎上已经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无偿分享知识? –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里面有很多讨论,可以参考。这里先给出结论,后面在详细论证。结论:影响社交问答网站用户分享知识的主要内在动机是“乐于助人”(enjoy helping others)和“知识自我效能”(knowledge self-efficacy);而影响用户长时间分享自己知识的主要内在动机是“问答社区的奖励”(reward)、“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reputation)和“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satisfaction)
———————————————————————————————————————–
为什么在网络上相当一部分的人会热爱或者说乐于回答其他人甚至陌生人的问题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很多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网络用户贡献自己知识的背后动机到底是什么。相关的研究工作也不少,取得了很多有意思的结论。刚好我最近完成了一篇相关的论文综述,手头有一些资料,在这里抛砖引玉,给大家介绍一下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的一些背后动机。
这里我所介绍的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是指社交问答网站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Users’
knowledge contributing behavior in social Q&A sites)。需要指出的是知识贡献行为或者说知识共享行为(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比如在知识管理领域,对于知识贡献行为(或知识共享行为)的论述侧重于强调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行为。所以本文将要谈论到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除此平台(社交问答网站)之外的其他情境,这需要相关的科研人员运用实验进行测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网络用户“知识贡献行为”就是指代“知识共享行为”;而有的时候,“知识贡献行为”只是“知识共享行为”下面的其中一种子行为,“知识共享行为”下面除了“知识贡献行为”,可能还包括“知识搜寻行为”(Knowledge seeking behavior),知识采纳行为(Knowledge adopting behavior)等。不同的学者对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共享行为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这需要看他们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情境。在本文中,我们将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看成是相同或类似的表述,以下统一称“知识贡献行为”。
1. 知识贡献的用户特征
每一个SQAs都存在知识贡献的用户,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回答问题,贡献有质量的信息内容。区别于那些只在问答社区进行知识搜寻的普通用户,知识贡献的用户,尤其是那些高数量或高质量知识贡献的用户是SQAs持续发展和维持问答社区氛围的中坚力量。对于知识贡献的用户来说,问答社区的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是他们最在意的外在条件。但是决定用户进行知识贡献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用户的内在心理动机。有研究发现,知识贡献的用户会与提问者有很多交互(interaction),但知识贡献者之间并未有很多交互,其原因包括知识贡献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彼此都想成为最佳回答者以获得外在奖励或荣誉。
2. 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动机
理解SQAs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特征需要厘清用户选择是否贡献知识的背后动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主要动机是 “乐于助人”(enjoy
helping others)和“知识自我效能”(knowledge
self-efficacy)。
这里的“乐于助人”指的是用户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内心的满足感。 @刘一雨 的回答提到的就是这种满足感。之前知乎上还有某位朋友提到过,这种满足感是指人类需求层次(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位阶的需求满足感,具体出处我不太记得了,希望记得的知友们可以给我一个链接。这种满足感很微妙,有时候别人的感谢或者赞同就会使贡献知识的用户感觉很有成就感,受到了他人的肯定。这种满足感会促使他们贡献自己的知识。
“知识自我效能”是指用户对于能够为他人提供知识的自信感,也就是说当用户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为他人提供知识帮助时,他会选择去贡献他的知识。比如在知乎上,会有很多领域的相关人士或者“知乎达人”回答问题,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由于长期深入地了解或者熟谙某些内部信息,肯定会有其他“门外汉”所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识,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感去贡献这些知识,来解决或者纠正“门外汉”们的疑惑和误解。比如,对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用很长的时间来分享知识?),我是研究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也是我所研究的问题之一,我自我感觉有能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而且有必要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规范的解答,以达到科普的目的,于是乎我决定贡献我自己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举个栗子而已,勿喷…)。
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时候在SQAs上用户贡献的知识并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专业知识,而是回答者个人的建议、意见、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等。用户之所以回答这些问题,或许是问题本身足够有趣,或者让用户感同身受等原因。
其他一些影响用户贡献知识动机因素还有:用户的自我价值实现(有点@weakdancer 回答中提到的自我存在感的增强),问答社区的奖励,用户自身的求知欲(@刘一雨 回答中提到的用户获取知识的过程),互惠(即用户认为如果我贡献知识帮助他人的话,他人也会在某个时候帮助我解决某些问题,那么用户会选择贡献自己的知识)等。这些因素要么与“乐于助人”或“知识自我效能”存在着概念重叠的部分,要么没有上述两种因素对用户贡献知识的影响那么大,所以这里不再过多解释。
3. 用户持续贡献知识行为的动机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在SQAs上花很长时间来贡献知识呢?这里涉及到“持续贡献知识”的背后动机。持续贡献知识行为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著名市场营销学家Oliver提出的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ECT)。ECT作为消费者满意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被用来解释和预测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再次购买的意向。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再次购买一个产品或再次使用一项服务的意向(即持续购买或持续使用的意向)主要是受消费者之前使用该项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所影响。一些学者将ECT和之前用户贡献知识行为研究中得到结论进行整合,然后对用户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结果发现“问答社区的奖励”、“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和“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是影响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问答社区的奖励”、“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和“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这三个因素会使得SQAs上的用户不断或者经常贡献自己的知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用户是那些贡献过高数量或者高质量知识的用户。
有意思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之前影响用户贡献知识的两个主要因素“乐于助人”和“知识自我效能
”此时对持续贡献知识并没有显著的作用。这说明,虽然“乐于助人”和“知识自我效能”可以促进用户的知识贡献意愿,但是对用户的持续贡献意愿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了。
4. 参考文献
- Chen X, Deng 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ntion to adopt answers in a social Q&A community from users’
perspective: taking Zhihu as an example [J/OL].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4, 7(3) forthcoming. (email: chenxiaoyu0928@whu.edu.cn) - Cheung, C M K, & Lee, M K O.
What drives members to continue sharing knowledge in a virtual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e role of knowledge self-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M]//Knowledg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Berlin: Springer, 2007: 472-484. - Chua A Y K, Banerjee S. So fast so
good: An analysis of answer quality and answer speed in community question‐answering sit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4(10):
2058-2068. - Deng S, Yang L, Zhang Y. Social
Q&As or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What is Behind the Choices of
Chinese Information Seekers? [J]. Libri, 2014, 64(4): 327-340. - Gazan R. Social q&a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2(12): 2301-2312. - Guan X, Deng S.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NSL OpenIR):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 intention to continue contributing knowledge in social Q&A communities.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6(3):75-90 [2014-12-07]
- Jeon G Y J, Rieh S Y. The value of
social search: Seeking collective personal experience in social
Q&A[C]//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50(1): 1-10. - Jin X L, Zhou Z, Lee M K O, et al.
Why users keep answering questions in online question answering communiti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3, 33(1): 93-104. - Kang M, Kim B, Gloor P,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user behaviors in community‐driven knowledge service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2(6): 1066-1074. - Kankanhalli A, Tan B C Y, Wei K K.
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MIS quarterly, 2005, 29(1): 113-143. - Liao S, Chou E. Intention to adopt
knowledge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posters vs lurkers [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012, 36(3): 442-461. - Lou J, Fang Y, Lim K H, et al.
Contributing high quantity and quality knowledge to online Q&A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4(2): 356-371. - Shah C, Kitzie V, Choi E.
Modalities, motivations, and materials–investigating traditional and social
online Q&A service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14,
40(5):669-687. - Shah C, Oh S, Oh J S. Research
agenda for social Q&A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9, 31(4): 205-209. - Sun Y, Fang Y, Lim K H.
Understanding sustained participation in transact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2, 53(1): 12-22.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弗洛伊德同荣格关系决裂是因为反叛还是因为嫉妒?
中外历史上,有恋童癖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