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答案主要是关于电影电视编剧的,我来说一点关于戏剧编剧的吧。

1.工作的初始条件可能有很多种,比如一个剧院出钱请编剧写一出戏,这种叫Commission,能拿到Commission的编剧一般都是已经崭露头角或者出了名的;或者一个以前合作过的导演想拍一出戏,所以请编剧来写。对于编剧自己来说,最开始的可以是一个想法,一个零碎的片段,甚至一句台词,或者自己想象中的开场或结尾时的画面。有些人喜欢在真正动笔之前列一个提纲,把整个戏的基本结构规划出来,即李渔说的“立主脑”。当然,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改或推翻这个规划;也有的人倾向于不列提纲,觉得这样会把自己限制住,他们更喜欢摸着石头过河,边写边决定故事接下来的走向。这是个人喜好问题,我偏向于前者。

2.戏剧作品和电影电视不同,大多数时候都只有一个编剧,合作的话一般也不会超过三个人。如果一部剧没有一个专门的编剧,而是由导演提出一个概念,然后由全体演员共同完成一个故事结构,这样的形式叫Devised Theatre,赖声川早期的很多作品就属于这一类。他作为导演,带领大家一块构思,所以连具体的剧本也没有,是后来为了出书才专门又根据回忆、录音、录像等把当时演出的文本整理出来。电影和电视行业里,至少从我听老师讲的,组织结构更加明显一些。拿电影来说,有人只提供故事的梗概,然后有人负责具体的台词;电视的话,一部剧的最顶端是Creator,他们通常也是整部剧的出品人,他们为整个剧定下基调,而具体每集的故事和台词一般是由一个编剧团队(几人到十几人)来完成的。

3.戏剧编剧最经常吐槽的应该是导演。因为把纸上的文本搬上舞台,使之变得有血有肉,需要导演和编剧步调一致,有互相契合的想法,最害怕的就是导演完全误读了编剧的本意,把一出严肃的正剧排成了闹剧。当然编剧也要学会在合作的最初阶段向剧组,尤其是导演清楚地介绍说明自己的作品。另外经常被编剧吐槽的是剧构,即Dramaturg。好的剧构能够为剧本修改和排练贡献必要的事实信息(相当于顾问的职务)提出值得导演和编剧思考的问题。而糟糕的剧构只会说“你的戏太长了,得砍掉一些”或者“这个场景有毛病,让我来把它修好”,甚至“我也贡献了不少,到时候编剧也写上我的名字吧”。剧本不是个病人,不是个有BUG的程序。而且,如果你想当编剧并且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就去写自己的剧本,请不要来腆着脸对别人的东西指手画脚。

4.在美国,戏剧编剧的收入大概是这样构成的:1)Commission,如果有的话;2)各种竞赛的奖金,如果能得到的话;3)各种艺术基金会的Fellowship或者Grant,如果能申请得到的话。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固定收入,而且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除非你已经很出名,Commission多得接不过来)。现在已经不是18、19世纪,每个剧团都有固定的驻团编剧,好吃好喝养着。如果想要有固定的收入,大学教授当然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要得到这么一份工作,首先得获得认可,得些奖什么的,很不容易。所以很多刚上路的编剧都是找一份甚至两份不相关的工作养活自己,利用剩下的时间写东西。

5.绝大多数(95%)都是自由职业者。

6.我觉得所谓“门槛”有两大构成要素:1)天赋;2)努力程度。天赋是个很玄的东西,没有固定的标准。努力程度很简单,下了多少功夫就是多少功夫,从古到今没有变过。所以门槛不存在低了或者高了的问题。外部条件方面,借助于各种新兴媒体,编剧是有了更多的渠道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写得比较仓促,没有上面的答案周详。希望对你有帮助。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田弘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美剧编剧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你是编剧会怎样续写《纸牌屋》第二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