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的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未婚,所以可能感触还不是特别深刻,只是举一些真实例子谈谈个人的感受。
研究生的时候,听闻学校一位教授发展心理学的老师的孩子有些精神问题,大概是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了一些行为研究,具体的情况我不得而知,所有老师对这一事情都讳莫如深。这位老师当时已经退休了,仍然要照顾自己甚至比我大的孩子,其中酸楚自不必说。这个例子当然有些偏颇,毕竟问题是学心理学的人是【养育】而不是【实验】孩子,但是这个例子让我思考一些问题,在今天广泛应用的某些行为方法,学心理学的都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仍然是有很多局限性,在实验室特定情境控制下的结论是否真的能够推广的实际生活?所谓的【养育】如何又不是人类在教育和发展心理学过程中的【实验】摸索呢?
看看心理学史,行为主义之父斯金纳曾设计了一个箱子来养育自己的小女儿,被称为“箱中的婴儿”,这个女儿长大了看起来似乎还不错,成为了一个以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的艺术家。可是这并不能说就是斯金纳的箱子和成就有因果关系,如李松蔚老师所说,这其中的变量太多。而同样是行为主义的华生,他的两个儿子似乎后来都不太好,同样的,这也不能说就是因果关系,想想华生“给我一打婴儿….”这句话,我只能笑。当然我也不是一味就否定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有些关于学习和不良行为的纠正方法确实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个例子,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说到他的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第一名的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当时说“我和她妈妈一个是心理学博士,一个是教育学博士,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成绩居然还没有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孩子成绩好?”讽刺的是,当时他正在给我们讲“合理情绪疗法”,说完我们十几个学生默然地望着他,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即【凭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要是最好,凭什么人家的孩子就不能好?】
我想这也是所有学心理学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父母本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属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换成学心理学的就实在有把自己学的知识跃跃一试的心态。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成了实验观察的对象,自然对孩子的成就期望也会更高。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可见有多大的压力。在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18岁的安德烈呼叫”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苏轼所说“无灾无难到公卿”。
第三个例子,同样是我的心理学老师,她的女儿出生有只脚有点缺陷,走路稍陂,这是一个温润如玉的老师,她曾在一次课堂上说,”我时常为我的女儿难过,就算我学心理学也不能帮助她太多,我只能告诉她走在街上面对陌生人的关注和异样的眼光时,学会微笑,那么他们也会给她一个微笑。”说的时候,她的眼中充满泪光。这个孩子长大后必然比一般人更加艰难,这是我老师和她孩子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她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应用心理学知识做出尽可能的改善。
据我所了解,我的心理学老师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比一般孩子大的差异性,成绩有好有差,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更好些,但这也没有见到相关数据的统计支持。
综上,我个人认为,学心理学的人养小孩,大概最先要忘记自己是学心理学的吧。学习做一个普通的父母,给及孩子普通的爱,这就够了。我们都不是心理学家养出的孩子,好像也没有太差。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于嫒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你们为什么喜欢心理学?
爱情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怎么产生的?

分享到